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人物茶坊

外国文学教学重在启发

作者:本报记者 王昕
Aa
  • -   
  •    +
侯毅凌穿着条纹衬衫,棕黄色的外套搭在肩上。他的右手握着沏着新茶的玻璃杯,左手下意识地来回旋转着杯盖。采访的地点是其位于外研社的办公室,在这里,侯毅凌的主要身份是《英语学习》杂志社的主编。在外研社的北边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这里,侯毅凌拥有另一个身份:英语学院教授。

首次访学大开眼界

在家乡无锡念初中时,侯毅凌对外语的强烈兴趣就已显现出来。除了学校里的必修英语外,他对日语和日本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主要来自于其对当时在国内播映的诸如《姿三四郎》《追捕》和《望乡》等日本影视作品的喜爱。初二时,侯毅凌就开始跟随复旦大学教授主讲的广播教学节目自学日语。

1983年,侯毅凌考取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大学期间,除了专业课学习,他还积极参加文艺社团活动,编排话剧,写诗画画,四年时间过得丰富充实,有声有色。1987年,侯毅凌被保送为北外英美文学专业研究生。1990年,完成了硕士阶段的学习,他选择留校任教,从事外国文学的教研工作。

1995年,侯毅凌通过申请获得“中英友好奖学金”的资助前往剑桥大学开始为期一年的访学。这是他第一次出国,也因此,这次访学经历成为其最为印象深刻的一次,令其对国外的教育体制有了初步的体验。

据侯毅凌介绍,剑桥和牛津实行的都是“学院制”管理,即每个学生都需同时被“学院”(College)和“系”(Department)录取,即所谓的“双录取”。在剑桥,有30多个学院,多达上百个专业系。不同的“系”按照不同学术领域划分,而“学院”则是生活社区,各专业的研究生在同一学院进行交流和生活。在普通建制的大学,通过专业就能界定一个学生的归属,但是在剑桥,需要使用学院和专业的二维坐标确定一个学生的归属。

“当时我被安排在Clare Hall学院访学。一个学院有不同专业的学生和学者。为了促进思想交流,学院每周有一次正式的烛光晚餐,学生和学者齐聚一堂,共进晚餐。在那里,晚宴实则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

他告诉我们,在剑桥,Clare Hall属于比较现代的学院,在一些历史更为悠久的学院,餐厅往往高大若教堂般,且很具有历史厚重感,几条棕褐色的长桌并行纵深,尽头横向铺开一张长长的高桌(High Table),正式晚宴时只有学院院士才有资格在高桌用餐。餐厅四面墙上挂有学院创始人和历任院长的画像,令人肃然起敬。在这样庄严但又不过分拘泥的氛围中,学生们端坐用餐,愉快交流。

剑桥访学期间,侯毅凌研读了大量英国小说,包括绝大部分有英国文学最高奖之称的“布克奖”作品。1996年回国后,侯毅凌整理了从剑桥带回的大量文学素材,编撰了相关教材,在系里开设了英国文学课,讲授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部分。

巧设问题激发思维

目前,侯毅凌担任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专业课方面,他讲授的课程有当代美国小说和英国文学。他认为,在如今资讯发达的网络时代,学生具有极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自主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文学教学也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适时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如何把作品讲解得“有味道”,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灵动的东西尤为重要。

“在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学生互动,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文学理论知识对作品进行批判性的评价,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文学课真正成为启迪思想、开发潜能的人文素质课程。” 侯毅凌说。

在侯毅凌看来,如今的文学教学,有关作家生平,文学作品创作年代等内容都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了解。教师需要费心研究的是如何启发学生对作品产生探索兴趣,比如巧妙设置具有深意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作品寻求答案,通过课堂演讲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自我表达欲望等。在讲解诗歌时,由于这种文学体裁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和多角度的思考。有些甚至是学生觉得“理所当然”的问题也可以被用于引发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言及此,侯毅凌描述了其在讲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尔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时与学生的一段讨论。“这篇著名的长诗蕴含了丰富的宗教象征意义,如基督教中的罪与罚,生与死的问题,这些是教师在讲解该名作时一贯的讨论重心。其实,教师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引导其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在浩瀚死寂的大海上,信天翁是水手亲切的伴侣,是一种生机的体现,可是为什么老水手会无缘无故地射杀信天翁?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多角度的讨论,如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等。类似于这种学生容易忽略却能引发思考的问题往往可以使他们在课堂上变得更为活跃。” 侯毅凌解释到。

除了文学教学,侯毅凌对英语演讲及其教学也兴趣颇浓。2001年,他开始为北外学生进行英语演讲辅导,以帮助他们参加国内各类英语演讲和辩论比赛。由其指导过的学生都曾在各类大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有的如今就职于外交部,已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担任过翻译。

打造精品文化栏目

除了完成教研任务,侯毅凌还担任着国内著名教辅刊物《英语学习》及其附属刊物《阳光英语》以及《新锐空间》的主编工作。

“《英语学习》创刊于1958年,是我国第一本英语教辅杂志。在当时来讲,国内英语读物严重匮乏,有全国‘独此一家’的优势,再加上创办单位的名声,这本杂志的迅速普及可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文革期间,杂志被迫停刊,1978年复刊。先前的读者基础、解禁后的效应以及走向开放的时代精神使得这本杂志再度火暴起来,成为如饥似渴的英语学习者手中的‘热馅饼’。上世纪80年代,杂志的单期发行量一度超过了百万册。如今,即便在英文读物种类繁多的今天,《英语学习》依然有着可观的发行量。”侯毅凌说到。

据其介绍,创办之初,杂志虽没有署名主编,但实际担任主编和组稿工作的就包括刘世沐、王佐良、许国璋、周珏良等外语界大家。从那时起,《英语学习》就奠定了朴素沉静,底蕴深厚的文字风格和文化品味。

1992年,侯毅凌成为《英语学习》的兼职编辑,“当时的编辑部内,从主编到编辑基本上都是北外的英文教师,大家把做杂志当做英语教学的一种延伸”。2000年,侯毅凌开始担任刊物主编一职,带领编辑部对栏目内容和版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几年来,杂志连续多次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期刊检测中心评为优秀外语期刊,并获得免检资格。在“2005年度校园先锋媒体”评奖中,《英语学习》以外语类期刊第一名的成绩与《读者》和《中国国家地理》等共同成为大学生心目中的一流校园先锋媒体。

“《英语学习》逐步确立了凸显知识性和文化性的办刊定位,在两个方面下的工夫最大。一是立足语言与文化的结合,力求内容体现时代风貌,加强思想性和高格调文化趣味。杂志中的《瞭望台》《缤纷世界》和《经典文选》等几个主要栏目都体现了这种追求,深受读者喜爱。二是开发合作渠道及作者资源,树立品牌形象。在作者资源方面,《英语学习》因得益于北外英语系的师资,具有很大的优势。《英语学习》的老读者都知道,我们早些年就有过几个非常有水平的专栏,如熊德輗教授的“小王日记”和刘承沛教授的“英语问答”。近年来,我们又开发了深受好评的新专栏,如英国剑桥大学语言学博士陈国华教授主持的“汉玉精雕”和北外英语学院院长孙有中教授等人主持的“经典文选”等。另外,北京大学的罗经国和经贸大学的蒋显璟教授也分别在杂志上长期撰稿。在版式上,杂志也从原先的32开本改为国际期刊中流行的大16开本,增加了容量,也便于在版式设计上更有作为。”侯毅凌介绍到。为了保证杂志的编辑质量,侯毅凌每次要阅读相当于杂志实际刊登文章量两倍的素材,从中进行筛选,有时甚至自己操刀撰写文章。

侯毅凌饶有兴致地阐述着办刊理念,其对《英语学习》的深厚情感溢于言表。透过其背后的窗户,清晰可见外研社院子里一尊马可波罗雕像。七个世纪前,这位欧洲旅行家把中国和中国文化呈现给了世界;七个世纪后,坐在笔者对面的被采访者用近20年的时间,勤心尽力钻研外国文学,一次次地引领他的学生和读者们领略英美文化,走进外国大家的精神世界。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