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出彩讲堂

应运发展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

作者:文/蒋妙瑞,节选自《外语教育名
Aa
  • -   
  •    +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上接第156期A11版)

这一次修订大纲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不满足于一般的开会讨论,而是做了大量的基础性调查和认真的科学研究工作,以保证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的科学性和整体质量。经过反复的研究和修改,理工科本科用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于1984年5月在杭州审定通过,同年7月定稿,历时整整两年。在此基础上,后来根据综合大学的一些专家的要求,又成立了由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兰州大学等校组成的修订小组,从1984年5月起,用一年的时间,修订了文理科本科用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国家教育委员会(前身是教育部)分别于1985年2月和1986年3月批准了上述两份教学大纲。至此,公共英语这门课程就正式改名为大学英语,一些原来的公共英语教研室(组)也陆续升格为系级单位的大学英语部,有的则并入学校外语系,成为外语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想就这两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一些有新意的部分,或者也可以称之为“亮点”,作一些情况介绍。

一、分级教学

中国的高等学校不但有本科和专科这样不同的层次,就是同样的一个本科,不同的专业类型和办学水平的学校其英语教学水平差异也是非常之大。如何在一个教学大纲里让不同水平的学校和学生都能够各得其所,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原来的大纲在教学安排方面虽然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也提出了不同要求,但显得比较粗,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化。改革开放后,我们也有了接触国外资料和出国考察的机会,对国外英语作为外语(EFL)的教学及其分级也开始有一些了解。当时,我心里就萌发了实施分级教学的想法,但问题是如何分级。那时我曾经向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当时的系主任秦小孟教授和其他一些学校的老先生请教,一个英语水平零起点的学生,要经过多长时间的学习,其英语水平才能达到有相当的实用能力的地步。大家的初步结论是大约需要700学时左右,水平和英语专业二年级结束时中上水平学生的英语能力差不多。当时,公共英语课每学期的课时大体在70学时左右,如果按学期分级,则700个学时可以分成10级。经过一番研究之后,我于1980年10月在上海华山饭店召开的高校理工科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按10级来安排的分级教学构想。大体的思路是:学生入学时的外语水平为零起点的,可以从最低一级学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学生可以跳过1—2个级别开始学习;最后两个级别可以在研究生阶段安排,不属本科教学的范围。考虑到将来高中的学生都会学习外语,所以多数学校本科正常的外语教学重点将是第3到第8个等级。各校要按照学生入学时的外语水平,实事求是地安排教学,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不搞攀比,检查教学工作主要看学生的进步幅度,而不是最终达到的等级水平。

分级教学的想法得到了教材编审委员会的大力支持,认为这样既可以按照各校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同时也可以为今后外语水平不断提高的入学新生或者是学习优秀的学生预留发展空间。当时,最先基本按这一分级构想来修订教学大纲的是由同济大学应云天教授领导的俄语教材编审组,英语方面因为1980年修订的大纲刚通过不久,只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到了1982年正式修订教学大纲的时候,才按这一分级思路来安排。在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里10级中最低的两个级别被设成预备一级和预备二级(Sub-Bands 1-2),正规的基础阶段则共设6级(Bands 1-6),修完第四级属于达到基本要求,修完第六级则属于达到较高要求。七、八级,也就是十级的分级构想中的最后两级,是预留给研究生的英语教学的。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理想化方案,后来的实践表明,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并没有达到这么高的水平。重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推出以后,“四、六级”这个词就颇为流行。后来不少人曾问,为什么偏偏会是四和六级,其根源就出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分级教学的安排。

(未完待续)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