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报纸头版

语言技术型人才炙手可热

作者:本报记者 田文
Aa
  • -   
  •    +
新形势下翻译教育将面临何种机遇与挑战?中国翻译人才的职业之路如何发展?如何对语言服务人才进行系统培训?在6月21日举行的“2009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上,与会专家围绕以上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据了解,本次大会由北京大学语言信息工程系/MTI教育中心、本地化世界网和翻译中国网站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翻译公司、本地化企业、翻译培训机构等共计400多位专业人士参加了本次盛会。

随着世界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翻译及其相关产业作为沟通各国、各民族、各种文化的载体和桥梁,已渗透到全球各个领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翻译服务日益演变成为运用语言翻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知识密集型行业。

为适应市场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首批成立的MTI试点教学单位共计15所,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2009年,全国新增25所MTI试点教学单位,语种涉及英、日、俄、德、法、朝鲜等6个。

北大MTI教育中心主任王继辉教授告诉记者,MTI教育打破了现行外语教学以学历教育为主、主要培养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的教学模式,MTI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即培养高水平专业技能、高度的职业道德,同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具有“语言&技术”优势的中文软件国际化人才炙手可热。企业对于专业翻译人才有其自身的行业标准,强调优秀人才需具备语言技能、IT技能、项目经验、职业素质、跨文化交流及语言信息技术等多项综合性技能。

文思创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高级经理师建胜表示,国内本地化人才能同时具备良好的语言基础、技术背景和职业道德意识,能独立承担中文编辑润色、语言翻译及转换,软件设计及开发等多项任务。此类国际化翻译人员的职业道路前景广阔,可以“译”路向前。

“翻译人员不能只停留于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阶段,应当借助语言方面的积累,转入管理及技术角色。国际化的翻译工作者可以从译员逐步发展为资深译员、审校、资深审校、质量管理等;也可以从单一领域扩展至多种领域,例如从翻译/审校转变为语言指导、软件开发员乃至产品经理。全球化的经济局面让翻译工作者的职业道路变得更为广阔。”师建胜分析。

在本次大会上,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特别肯定了高校与企业携手培养专业翻译人才的优势及作用,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合作计划、课程设计、教学与实训等内容已成为语言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此外,高校及企业均认为翻译实践及职业培训对翻译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据王继辉教授介绍,北大在《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国外文出版社、新华社《参考消息》社、中国翻译与出版公司等机构中常设有翻译笔译实习基地,各基地根据北大MTI培养计划的要求,分别为学生按时提供翻译、编译、编辑等专项业务实践机会。

企业内训也是提升译员职业水平的重要手段。“译员培训体系围绕考核大纲、培训大纲,培训教材进行,共分初级、高级、专家级三个级别,培训内容涉及本地化翻译、项目管理、翻译记忆与术语、本地化工程技术、翻译质量度量、全球化自动化技术等各方面知识。优秀的语言信息专业人才已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财富’。”北京昱达环球科技有限公司培训总监崔启亮说。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