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语言万象

集体记忆:建国60年流行语

作者:21ST
Aa
  • -   
  •    +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流行语,它们记载着一个时代的特色,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建国60周年到来之际,本版推出特别栏目,盘点60年来国内流行的口头语,并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博士后孟凡君对这些流行语的翻译进行点评,并提出具有独到见解的译法。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go to North Korea, and resist US for us

流行年代 1950 - 1960

翻译点评:以前曾有人将这句口号译成“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to protect our homes and defend our countries.”从字面看来翻译得非常准确,但原文是朗朗上口的口号,译文却过于繁琐,缺少掷地有声的力量。此外,“援朝”不应译为“aid Korea”,因为Korea包括南北朝鲜,而我国当初是帮助北朝鲜抵抗南朝鲜和美国。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这句著名的口号译为“go to North Korea, and resist US for us”。虽然原文中铿锵匀称的“四四”音节无法在译文中再现,但译文中“US”和“us”对照,也多少使该口号在语言修辞方面的美感得到某些弥补,读起来更像一个口号。

产生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27日,美国出兵侵略朝鲜。面对美军对中国东北近邻的入侵,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随后,举国上下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也成了50年代前期中国最为流行的口号之一。

上山下乡:the Rural-Going Movement

流行年代 1955 - 1977

翻译点评:“上山下乡”笼统含义是“离开城市,前往乡下”,至于乡下是山地还是平原,倒无所谓。所以,该词中的“上山”并无实际意义,可以不译。此外,“上山下乡”特指文革期间的青年学生由城至乡大迁移的那场“运动”(movement),并不是随便一个人爬到山上或跑到乡下就是“上山下乡”。因此,根据这两重意思,我们应该把“上山下乡”译为“the Rural-Going Movement”。

产生背景: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令无数中国城市青年接触了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同时也改写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

红宝书:the Red Bible

流行年代 1966 - 1976

翻译点评:在拉丁语中,“bible”其实就是“book”的意思,但在英语中,只要牵涉到与拉丁语有关的词,往往就会产生某些神圣或庄严的意义。所以,英语用“the Bible”来指称神圣的宗教经典(如犹太教《旧约》、基督教《新约》和伊斯兰教《古兰经》)。在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毛泽东的著作被抬到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当人们以无限崇敬的心情称毛泽东的红塑皮语录本为“红宝书”时,在英语文化语境中,实际上就可称为“the Red Bible”。当然,文革过后,人们将“红宝书”的称谓改称了“小红书”,这一略带嘲弄的说法反映了人们宗教般领袖崇拜热潮的减退,再用“the Red Bible”译之显然不妥,因此,可以改译为“the Red Booklet”(红色小册子)。

产生背景: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对毛泽东的追崇达到顶峰,其著作被称为宝书。红塑料封皮特制的《毛主席语录》作为红色领袖的经典言论摘录,成为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红宝书”。

大锅饭:the Communal-Dining System

流行年代 1958 - 1961

翻译点评:“大锅饭”不仅仅指“the food in a big pot”(在一口大锅里煮成的饭),也不是“the communal pot”(公用饭锅),而是特指人民公社运动期间出现的劳动人民都到公共食堂去吃饭的体制。基于以上分析,该词可译为“the communal-dining system”(共餐制)。

产生背景:“大锅饭”概念的流行,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下半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那场声势浩大的全民运动中,口粮由公社、生产队掌管,农民不在自己家里吃“小锅饭”,而要一起到公共食堂吃“用一个大锅煮的饭”。但是,这种建立在绝对平均主义基础上的“大锅饭”制度,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最终于1961年上半年停止实施。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