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课堂
布鲁克林有个女孩
《布鲁克林有棵树》让人联想到《绿山墙的安妮》,两者都是优秀的女孩成长小说(coming-of-age novels),不同的是,安妮的成长环境更具田园诗意,故事也更显童趣,而布鲁克林的弗兰西,她成长的环境则更为现实、艰难,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感。
20世纪初的布鲁克林,还是新移民居住的贫穷街区,弗兰西的父亲是个伴唱侍者加酒鬼,母亲是个清洁工,她和弟弟尼雷在街上捡垃圾来换取零用钱,他们的生活艰难极了——艰难到不时有断顿的危险。断顿的时候,他们就只好想象自己漂流到了冰山,等待着救援。生活的希望在哪里呢?在于亲人与宗教,在于勤勉与希望。对于100年前的第一代与第二代移民来说,美国梦还是崭新的,就像一枚镀上了金粉的镍币。小弗兰西像简爱一样貌不惊人,但她继承了母亲的坚强个性,能担负起自己的梦想,又能接受现实的残酷。她能欣赏父亲的才华,也理解他的软弱。
小说由一系列的小故事串起来,笔调亲切,像是一只小船,随着一条岁月的河流向上游划去。艰难时世里,人们对物质有一种郑重的态度,小说对这些细节的刻画也容易让部分中国读者追怀往事,而我也回想起了小时候生活的小县城,那时候,孩子们都在街上捡桃核,用石块把桃核敲开,再把桃仁存起来。存到几十颗,就可以卖给药材店。而锡制的牙膏皮也是不乱扔的,隔些日子听到收破烂的老头的梆子声时,就拿去和他换“叮当糖”。老头有一大块糖,每次用小锤子敲下一小块来换破旧废品。贫穷生活中的美好很难一言而尽,因为里面混杂着劳动、期待、珍惜与享乐。这不是那种唾手可得的享乐所能代替的,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弗兰西和尼雷看着他们即将在富裕环境里成长起来小妹妹时,会说“可怜的劳瑞”吧。
社会发展得太快,物质太丰裕,人们很容易失去了对物质的感受力与对精神的敬畏心。经济危机也许未必是绝对的坏事,至少在这个时候,读者们又重新找来了《蟹工船》《愤怒的葡萄》与《布鲁克林有棵树》来读,但这本书并不“左派”,它没有对资产阶级的经济与社会结构提出任何质疑,它只是一本励志读物,教人怎样学习,怎样发展天赋与才能,并获得更好的生活。从这方面来说,《布鲁克林有棵树》是一本经验之谈,这些从生活中得来的活泼生动的感受与经验产生了一种动人的力量,自然而然地催人向上。
书中有一些描写得非常可爱的段落,比如妈妈给了弗兰西一毛钱,让她去买后腿肉。十岁的弗兰西,必须步步为营,才能让屠夫先从后腿割下一小块肉(而不是给她现成的碎肉),再帮她把肉打成碎肉,再把一小块洋葱也剁进去,最后,弗兰西还“一口气说出来”:“还要一块板油一起炒。”切肉这一曲写得一波三折,这个小女孩能够有情有理地一步步提出要求,暴躁而又善良的屠夫终于满足了弗兰西所有的要求。生活是最锻炼人的,要帮妈妈买好肉,小弗兰西必须得做到又勇敢,又有计划。在她划着小船向上游进发时,她知道教育是最重要的,同时她也清楚,获得教育的来源并不仅限于学校和书本。从生活中获得的教育有时比来自学校和书本中的还要多。
学习,并在学习中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是《布鲁克林有棵树》能够带给读者的故事与启发。除此之外,这本书写出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布鲁克林,虽然它那么贫困;写出了一群非常可爱的亲人,虽然他们大都没受过良好的教育。作者对布鲁克林与亲人所怀有的柔情,以及她朴素活泼的文风,都让阅读成为一件愉快的事。花一天半时间读完这本书后,我也觉得,养一个孩子,种一棵树,写一本书,真的是很好的人生啊。
《布鲁克林有棵树》
作者:[美]贝蒂史密斯
译者:方柏林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7月
在这本书中,美国作家贝蒂史密斯用清淡的笔触描绘了一幅20世纪初叶纽约平民的生活画卷。女孩弗兰西和弟弟尼雷生活在新移民集中的布鲁克林区,母亲靠做清洁工来养活全家,父亲贪恋于酒精。艰难时世中,弗兰西从小就学会了珍惜,靠在街上捡垃圾来换取微薄的零用钱。而这些辛酸往事,都将成为她生命中的财富。作者用宽容替代了沉重与哀怨,写下了这一页页明亮、轻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