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语言万象

集体记忆 建国60年流行语

作者:21ST
Aa
  • -   
  •    +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流行语,它们记载着一个时代的特色,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建国60周年到来之际,本版推出特别栏目,盘点60年来国内流行的口头语,并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博士后孟凡君对这些流行语的翻译进行点评,并提出具有独到见解的译法。

下海:business rush

流行年代:1981-2000

翻译点评:“下海”是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大批人转战商界的特定社会现象,并非一个go business(做生意)就可概括。“下海”一词有三重含义:一、参与人数较多;二、有诱人的报偿;三、有一定的风险。考虑到这些因素,“下海”运动与当年美国西部兴起的淘金热(gold rush)颇有相似之处,因此,借鉴“淘金热”的英文表达法,我们可将“下海”译为business rush。如果该词作动词用,则调整为“rush for business”。

产生背景: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许多人不满于现状,转而经商,这一现象被称为“下海”。“下海”即意味着放弃传统体制里的各项保障,到新的经济社会空间里去从事风险和回报都非常高的商业活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之后,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国企人员“下海”经商一时成为一股热潮。

走穴:moonlight

流行年代:1980-2009

翻译点评:如今,“走穴”的内涵已超越了该词的原始含义,也超越了演艺圈的行业界限,因此,翻译时不能仅限于“私自演出获利”的最初含义。在英语中,moonlight一词除了有“月光”之意,还有“暗中从事第二职业”之意,正与“走穴”契合,故译为moonlight为佳。

产生背景:“走穴”原是相声界用语,清末民初时,相声演员长期表演的场地被称为“穴口”,而演员到其他的穴口表演就被称为“走穴”。20世纪80年代,走穴一词被广泛用于演艺界,指演员为捞外快而私自外出演出的现象。如今,走穴一词已扩展到各行各业,医生、教授、画家、官员等在本职工作外运用自己的技能赚外快的活动,都被称为“走穴”。

炒作:hype

流行年代:1998-2009

翻译点评:“炒作”是人为的推波助澜所造成的一种夸张性的效应,英语中有一个俚语表达,hype,指天花乱坠的宣传报道,与“炒作”含义相近,可用作其翻译。通常,我们也把英文中出现的hype译为“炒作”。另,hype与“炒作”一样,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用,其动词用法为,hype sth. up,即言过其实地宣传某事。

产生背景:炒作,是一种媒体现象,指用捏造、夸大、推测等非正常报道手段对某人或某事进行有争议而无意义的批评、赞扬或爆料。媒体炒作的目的是制造噱头,吸引读者关注,最终提高刊物的发行量或网站的点击率。而个人炒作,则是用类似的手段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人气。

该词在台湾、香港等地区流行已久。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大陆娱乐事业蓬勃发展、网络媒介日益发达,各类炒作现象也屡见不鲜,成为引发争议的社会话题。

炒鱿鱼:kick out

流行年代:1990-2009

翻译点评:在英语中,不管把“鱿鱼”(squid)怎么“炒”(fry),都不会产生与“解雇”相挂钩的含义,因此,我们只好撇开“炒鱿鱼”的比喻意义,根据其“解雇”的本质含义,将其译为kick out。在英语中,kick out有“踢出去”的本意,也是“解雇”的通俗表达。在具体的语境中,须留意该词的实际用法,如“炒某人的鱿鱼”可译为kick sb. out,而在“某人被炒鱿鱼”的句中,则须译为sb. was kicked out。

产生背景:“炒鱿鱼”一词源于旧时的广东和香港,打工仔被老板开除时,须卷铺盖离开,因此“被解雇”也被叫做“执包袱”,而“炒鱿鱼”的由来则是因为鱿鱼片熟透时会自动卷成一圈,很像被褥卷成一卷的样子,人们因此形象地用“炒鱿鱼”来指代职工被雇主辞退、解雇。在人人都有“铁饭碗”的计划经济时代,“炒鱿鱼”很少被提及。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员工因工作不得力而被“炒鱿鱼”就变得极为平常了。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