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语言万象

集体记忆: 建国60年流行语

作者:21ST
Aa
  • -   
  •    +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流行语,它们记载着一个时代的特色,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建国60周年到来之际,本版推出特别栏目,盘点60年来国内流行的口头语,并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博士后孟凡君对这些流行语的翻译进行点评,并提出具有独到见解的译法。

雄起:get up

流行年代:2008年

翻译点评:“雄起”的含义与“加油”(go或come on)差不多,但如果将该词也译为go,则难以显示该词与“加油”的地域性差异。因此,考虑到“雄起”的地方特色,和英语国家人士的接受程度,我们不妨将该词译为get up。在英语中,get up具有“起床”和“让拳击手奋勇争强”的意思,同时也是赛马活动中观众激励骑手策马争先的用语。将与斗鸡有关的“雄起”译为与赛马有关的get up,也不失为一种呼应。

产生背景:“雄起”一词产生于重庆,最早用来形容两只公鸡打架时颈毛竖起的样子,即四川方言所谓“鸡公打架,毛毛雄起”。上世纪90年代,重庆市成立了足球俱乐部,俱乐部与外省队比赛时,狂热的球迷们都会高声呐喊:“重庆队,雄起!”,该词因此随着四川火爆的球市而传遍全国,其使用场合随后扩大至所有的体育比赛乃至其他领域。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期间,“四川雄起”“汶川雄起”等标语更是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四川人民的支持和鼓励。

忽悠:make a fool of (fool-maker / fool-making)

流行年代:2001 - 2009

翻译点评:该词的基本含义是让人迷迷糊糊地上当,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英语中的fool(愚弄、耍弄)一词。鉴于“忽悠”在汉语中的多重词性,我们可根据不同的语境对其进行灵活翻译。如“忽悠”别人,可译为“make a fool of others”;说某人是个“大忽悠”,可译为“a big fool-maker”;说某种行为是“忽悠”,则可译为“fool-making”。

产生背景:“忽悠”源自北方方言,其本意为晃动,后引申出坑蒙拐骗、诱人上当的意思。在东北方言中,“大忽悠”也泛指说话不着边际的吹牛者,或不守诚信,经常使用欺骗行为的人。2001年,赵本山和范伟、高秀敏合作演出的小品《卖拐》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走红,该小品对“忽悠”一词的幽默处理令人印象深刻,该词迅速“红遍”大江南北,这一北方方言也成为了全国人民的流行语,大众媒体对语言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审美疲劳:aesthetic fatigue

流行年代:2003 - 2009

翻译点评:在英语中,fatigue一词既有“疲劳”之意,也有“反应能力减弱”之意,如“听觉疲劳”是auditory fatigue;“弹性疲劳”是elastic fatigue等。“审美疲劳”的真正含义是指审美能力的减弱,而不是“劳累”,因此译为aesthetic fatigue较为恰当。

产生背景:“审美疲劳”原属于美学用语,具体表现为个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产生厌弃心理。2003年底,中国导演冯小刚在贺岁片《手机》中对该词的点睛妙用,使其迅速成为大众口中时髦的流行语。在该电影中,“审美疲劳”指对长期的婚姻生活产生的麻木感。现在,该词可广泛用于形容人们对任何人或事物失去兴趣,以至厌倦、厌烦的感觉。

海选:(first / initial) audition

流行年代:2005 - 2009

翻译点评:Audition原意指第一次上镜或进行试演,在美国的一档类似中国“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的选秀节目“美国偶像”中,该词是描述“偶像”们经历第一轮选拔时最常用的词汇。在该类选秀节目中,audition特指通过第一次试唱从广大报名者当中筛选选手的机制。这层含义与中国选秀节目中的“海选”颇为相通,由此可将“海选”翻译为(first/initial) audition。

产生背景:“海选”一词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出现,最早指村民自治的农村出现的一种直接选举方式,即“村官直选”,后多见于我国一些基层民主选举实践中。随着2005年中国湖南卫视举办的大众歌手选秀赛“超级女声”的热播,“海选”一词变得家喻户晓。此类“海选”,不设门槛,人人都有机会参选。如今,“海选”一词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