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中国外语测评中心成立大会暨中国外语人才评价标准高端论坛举行
10月19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测评中心成立大会暨中国外语人才评价标准高端论坛”在外研社大厦9层会议厅举行。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副校长孙有中,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专家组、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国家外文局、北京教育考试院、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中国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中国语言测试与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以及外语类大学的主要负责人,来自全国高校外语界、测试界及教育学、心理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了活动。中心成立大会由孙有中主持。
彭龙代表北京外国语大学致辞,并向与会代表简要介绍了中国外语测评中心成立的宗旨和远景规划。彭龙指出,中国外语测评中心是北外按照教育部部署实施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希望以此汇聚国内外语言测评领域的专家与学术资源,努力将中心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并具国际影响力的外语测评研究和服务机构。彭龙表示,北外将为中国外语测评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切必要的资源,大力支持测评中心尽快推出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测评工具和考试服务体系,以此服务社会并促进中国外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外语测评中心顾问委员会主任胡文仲教授在发言中回顾了我国外语测评事业所走过的30年艰辛历程,肯定了北外老一辈学者许国璋等为中国外语测评事业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也指出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他建议,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应根据外语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发科学的语言测量工具。中心依托北外在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优势,汇聚了国内外语教学与测评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可谓“举全国之力、办测评大事”。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应发挥好牵头作用,精心规划,科学论证,稳步发展。
中国外语测评中心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守仁教授,中国外语测评中心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修刚教授,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刘建达教授,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所所长辛涛分别发言,他们均高度赞扬北外首倡成立中国外语测评中心的重要举措,并为中心的发展出谋划策。
中国外语人才评价标准高端论坛由校长助理、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文斌教授主持。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研究与开发中心主任韩宝成教授作了题为“办好中国外语测评中心,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专题发言。韩宝成对中国外语测评中心成立的背景、定位、目标及规划进行了详细介绍。中国外语测评中心的主要目标是研发系列外语考试,规范我国外语人才评价标准;开展外语教育测评研究,促进我国外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向社会提供多层次的外语能力测评服务,满足各类用人单位在外语人才选拔方面的需求。
与会代表围绕“中国外语人才评价标准”和“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发展战略”两个专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陈琳教授指出,语言测评应服务于学校、社会以及个人,强调测评研发应遵循以学生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刘润清教授强调语言测评的理念必须从考查“语言知识”转向考查“运用能力”。胡壮麟教授主张语言测评研发应秉承全面性、科学性和人文性原则。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建议中国外语测评中心与国家外文局就翻译能力测评开展合作。王初明教授强调测评应促进外语学习。何其莘教授建议充分借鉴国际权威测评机构的经验,做好基础调研工作,处理好测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王立非教授强调了建立科学测评体系的重要性,并建议测评中心应创新管理机制,加强研发力量。曾用强教授希望测评中心能够引领测评行业而不是迎合测评市场。邹申教授强调了深入开展测评研究以及普及测评知识的重要性。文秋芳教授指出中心应整合国内资源,避免重复研究,做好高端市场需求调研,开展不同语种之间的合作。石坚教授强调测评中心的管理运行机制是成功的关键。此外,陆经生、王文新等教授也都为测评中心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孙有中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将在学界与政府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学者与学者之间建立最广泛的“协同创新”机制,致力于为全国外语测评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搭建“开放”“合作”“共赢”的坚实平台,实现外语测评研究、测评工具开发与社会化考试服务的有机结合。建立中国品牌的外语测评体系任重而道远,北外希望与全国外语界同仁一道,举全国之力,一步一个脚印,为研发中国外语人才的招生、培养和选拔新标准做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