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经典
探寻中国英语教育之未来——以史为鉴 洋为中用
2014英语教育行业年度大会第一场教育微论坛的主题与本次大会的总主题契合度最高,也最具深度和广度。这场论坛没有具体到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而是从更为宏观、更为深刻的角度展开了关于英语教育的论述。
关键词一:科学VS不科学
从2013年底到2014年9月教育部公布新的高考方案之前,公众对英语学习的价值质疑之声甚为强烈,很多人的理由是:学习英语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没有用。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用一系列科学研究数据对此进行了反驳:“英语学习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它对人的大脑发展有好处。国外很多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从小开始学习一种外语,他的大脑灰质密度会增加,而灰质掌管着人的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学习外语确实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但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块肌肉,锻炼得越多它就越强。虽然学习语言给它增加了一些压力,但是人对大脑进行的锻炼会促进它的发展。”
“英语教学的一个误区就是不够科学,外语是集中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实际上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都不够科学,社会上也流行着一些偏见,这些偏见不是基于大规模客观数据调查出来的。现在我们拥有很好的统计工具和科研方法,如果这些观点是基于统计结果的,那它们是可信的。但是现在在外语学习方面不尊重科学规律、一拍脑门得出的结论太多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党总支书记兼副社长孙玉如是说。
龚亚夫同样对当前英语教育的科学性存在质疑:现在英语教育主要的误区就是我们都假设我们的学生学习了英语以后要在英语国家的环境中生活,即基本上是模仿英语国家教授那些生活在英语国家的移民儿童或者其他国家的孩子学习英语的一种模式。我觉得可能我们需要探讨的是一种如何用英语表达更有内涵的东西,更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东西,更有助于他的品德培养的东西,而不是学习英语浅层面的个人交往的东西。
在陈永汉看来,ETS的测试在科学性方面也尚未做到足够到位。“ETS的考试一般是国际化考试,国际化的考试会遭遇一些文化上的问题。在开发考试题目时,ETS需要考虑其他国家的文化对于这个考题的理解度,要从多个方面达到一种平衡。”
关键词二:以史为鉴 借古开今
公众对于英语的有用论与无用论大多聚焦在现实社会:孩子的英语通过几级有助于小升初、找工作?如果一个人(学生家长)的目光仅仅局限于此,他又如何能开创宏伟的事业(培养出真正有前途的孩子)?
“我国很多国学大师和现代汉语的奠基人都曾在国外学习过,而且都精通一门或几门外语。”龚亚夫告诉与会者。孙玉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们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步一步走向富强,每一次大的飞跃都伴随对外语学习的重视。清朝末年有洋务运动,当时洋务运动创建了保华官,这给外语学习者非常高的待遇。一个人只要去学外语就可以获得相当于一个县处级干部的收入,这对他的鼓励是非常大的。中国的许多杰出人才,早期的革命者如李大钊、陈独秀,他们的外语都非常棒,陈望道还翻译了《共产党宣言》。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英语、俄语都非常重视。改革开放后的事情大家就更清楚了,过去30年我国对外语也非常重视。所以,我认为从以史为鉴的角度上看,我们一定不能够轻视外语学习。
关键词三:师夷长技 洋为中用
来自新加坡的ETS中国区总经理陈永汉向大家讲述了新加坡50年来坚持的双语教育,或许能给中国的英语教育带来某些启示: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时就开始了双语教育的步伐,这个双语教育步伐一直持续到现在,是非常成功的。坚持了50年的双语教育使得新加坡有了50年的蓬勃发展。
陈永汉解释道,“新加坡并没有将英文当作第二语言,人们在生活中使用中文与英文的比例对等。他认为,一个教育体系如果把英语当成是课堂上的语言而非生活中的语言,这种语言要获得重要地位就会遇到阻碍。新加坡50年的发展其实都是加强英语语言在课堂以外的应用。”
不管是“鉴古”还是“学洋”,英语教育必须始终秉承科学的态度,英语教育才会有真正的未来。用孙玉的话说,“中国梦实现那一天必将是外语学习得到最大发展的那一天,中国梦实现那一天每一个人的外语能力必定都是非常强的!”如果说孙玉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畅想,那么龚亚夫的结语或许更着眼于现实:希望所有的英语教育工作者都能在中国日报提供的舞台上进行交流,只有当我们大家都找到了这样一个方向并达成共识的时候,我们的英语教育才会迎来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