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Duplicate entry '18.117.107.97' for key 'PRIMARY' in /home/paper/htdocs/inc/database.layer.inc.php on line 211
徐燕谋:洋文修养源自扎实的中文根底(112070)-英语教育-(271)-21英语网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徐燕谋:洋文修养源自扎实的中文根底

本文作者: 21ST
徐燕谋(1906 —1986),江苏昆山人。1928年毕业于光华大学,1930年起先后任教于无锡中学、光华大学附中、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曾主编全国高校英语专业统编教材《英语》第七、八册,还曾编注《现代英文选》、《现代英国名家文选》等。另有《徐燕谋诗钞》传世。

以英语教学终其身

徐燕谋十二岁毕业于苏州第二高小,继入苏州草桥中学。十五岁,他在草桥中学毕业,考入了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私立桃坞中学本科(相当于高中),与少他四岁的预科生(相当于初中)钱锺书成为同校同学。钱锺书就读桃坞中学期间,在同学中印象最深的便是徐燕谋。1985年,钱锺书在《〈徐燕谋诗草〉序》起首写道:“余十三岁入苏州一美国教会中学。燕谋以卓异生都讲一校。彼此班级悬绝若云泥,余仰之弥高而已。……后来两次共事教英语,交契渐厚。”他们成为各自一生中最好的朋友之一。

1924年,徐燕谋以各门功课均名列全校一、二名的成绩在桃坞中学毕业,考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圣约翰大学及附中的师生组织罢课抗议,但遭到校方阻挠。经过各方协助,在三个月内成立了“光华大学”。当时的中国文学系系主任是钱锺书之父钱基博(继任光华文学院院长)。徐在光华就读期间从徐志摩受业英语,从钱基博受业中国文学,1928年毕业于光华大学商学院。1930年,徐燕谋由钱基博推荐,到私立无锡中学任教该校高年级的英语,是为他以英语教学终其身之始。该校聘请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出任校长,聘请钱基博孪生胞弟钱孙卿等为校董。作为教育家的钱基博为提高该校的师资力量,就召引门下高材到该校执教。这便是徐燕谋到无锡中学执教的缘故。

1933年,钱锺书从清华大学毕业,同年9月始任光华大学外文系讲师,兼任国文系教员,由是与在光华大学任教英语的徐燕谋共事,才识面结交。

1939年,抗日战争正处在艰难时期。国民政府为维持战时教育局面,筹建了六所师范学院。钱基博先期在蓝田任教,便发信与电报要钱锺书入湘任教,同时召学生徐燕谋也一同前往。徐、钱二人在湘西“国师”期间,除了一同教授英语外,就是谈天论诗作诗。1941年之春,钱锺书为《徐燕谋诗稿》作了篇长序。至同年夏,徐燕谋、钱锺书一同返回上海。钱锺书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担任教授,直到抗战胜利。徐燕谋则重返母校光华大学及光华附中任教。至1942年,因学校为日寇统治,徐遂停止执教。抗战胜利后,他重返教职,历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英语教授。

——苏州日报《诗人学者徐燕谋与桃坞中学》

学生眼中最不“洋气”的英语教师

徐师是“文革”前高教部统编专业英语教材系列中程度最高两册(七、八册,与北外许国璋一至四册、北大俞大絪五、六册配套)的编者,但从穿戴到举止可说是外文系最没有一点儿“洋”气的人。徐蓄一头板寸发,脚踏黑布鞋,爱吃肉做诗,似更像一位中文教员。在他主讲的英国散文课上,他也确实会不时引用汉语的名篇,以为对比映照,或在滔滔不绝的英语讲课过程中夹杂着“性灵”、“机趣”、“兴会”、“气韵”等难以译成贴切外文的汉语文评术语,而到了研究生阶段,在他布置的课业中更有刘勰、钟嵘、司空图等的文论、诗论。按他的说法,中文根底单薄,洋文修养也好不到哪里去,后来王佐良先生曾对我说,他欣赏徐老夫子的话:“植木无根,生意无从发端矣!”

徐燕谋先生上课,总是早早来到教室,踱着步吸烟“热身”,讲课时也不喜居高临下站定在讲台,而是好在学生座席间的过道中穿行,讲论大义,侃侃无倦。哪位学生要是“参与意识”特别强,抬头与他四目对视,或做出会意的表情,他便驻足与这名学生“对话”一番,讲到得意处还会朝学生的肩部猛击一掌,然后扬声笑着去寻找下一个“目标”。一度,徐燕谋爽朗的笑声几乎可算外文系英语教研室的一块“招牌”,每周五下午来系办公室参加分组政治学习,循徐式giggle找英语教研室,绝不会走错门户。

徐老夫子有几个得意门生,说我是其中之一大概不算夸诞,但我几乎从未听他称赞过一句,多的倒是批评和警策。我好练笔,但发还的作文卷上多处写着“勿无病呻吟”,“力戒藻绘”,“谈虚语玄,和者必寡”之类评语。1983年3月,我在华盛顿参加国际会议,并接受了《华盛顿邮报》记者的专访。采访在该报发表后,我不无得意地给徐老夫子寄去一份,不料因此招来严厉批评,要我重温《汉姆雷特》剧中波洛涅斯给儿子莱阿提斯的“家训”:“Give every man thy ear but few thy voice”(多听少说),复又毫不客气地告诫:“Still waters run deep”(静水深流)!

——陆谷孙《秋风行戒悲落叶——忆师长》

襟抱冲和谦退 良贾深藏若虚

我与徐燕谋没有深交,一九五一、五二年,我在光华大学兼课,经常碰到他。课余时间,在教师休息室中,闲谈一阵。历时虽不久,就从这几十次短暂的闲谈中,我知道他极有学问,中英文学都有根底,不是一般的英语教授。

尤其是,我已感到他是一个极有修养的人。他襟抱冲和谦退,遇到我们二人意见有不同的问题,他从来不争不辩,微笑而已。全市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以后,他分配在复旦大学,我分配在华东师范大学,从此就没有见过一面。但也曾有人抄录他所作的旧体诗给我看,也有人讲过他一些情况,都足以反映他人品之高洁。

三十多年来,我知道,徐燕谋过的是内涵的精神生活。除了编几本教材之外,他绝无活动,绝无表露,真正做到“良贾深藏若虚”的功夫。一般人讲起徐燕谋,只知道他是复旦大学外语系的教授,课堂教学很能得到学生的好评,如此而已。至于他的高洁的品德,恐怕能了解他的人还很少。

就以陆谷孙文章中所举一事为例。徐燕谋不愿出国去教外国人学习中国语,难道真是为自己的英语中有浓重的吴音吗?我知道决不是,这还是他礼貌的托辞。在一般情况下,派遣一位善于外语的人到外国去教授中国语,总不能派一位大学教授去。“割鸡焉用牛刀”,这样的做法,就是轻视了本国的大学教授。现在有许多外国人在中国教外语,有几个是他们本国的大学教授?徐燕谋有他的自尊心,所以他不愿去。但是他决不说出他不愿去的理由来,所以他只好说是自己的英语有吴音。这是他深自韬晦的一例,我佩服他已做到家了。不过同时也不免慨叹:中国有的是人才,但能用人才的人却少得很,所以近年来,又流失了许多人才。

——施蜇存《哀徐燕谋》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13028878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