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汉:白话翻译莎士比亚剧本第一人
本文作者: 21ST
田汉(1898—1968),湖南长沙人,字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编剧、小说家、词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文艺活动家,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主要戏剧作品有《关汉卿》《文成公主》《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等。 十八岁赴日开启外国文学译介之旅 田汉的文学译介始于他的日本留学期间。1916年8月,毕业于长沙师范学校的田汉,在舅父易梅园的资助下东渡日本,自此开始了长达6年广泛接触与译介外国文学的阶段。 到日本后不久,随着歌舞剧和新派剧在日本的蓬勃展开,以及生性对文学和戏剧的敏感和酷爱,田汉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进入外语系学英文,并通过日本的介绍认识欧洲现实主义的近代剧,差不多只看翻译剧和创作的新剧。 这是一个吸收外国文学精华,积极从事文学译介,并进而为自己的戏剧创作打下基础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田汉一方面得到西方话剧精粹的滋养, 另一方面,目睹了日本话剧家接受外来话剧样式的经验和艰辛,这位有着湖南“蛮牛”之称的热血青年,废寝忘食地研读大量外文书刊,狼吞虎咽地吸收来自东洋和西洋的文化艺术养分。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正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戏剧改良运动。易卜生因其始终贯穿着一种反叛精神以及对真正自我的追求和对世俗道德的猛烈抨击,而像狂飙一般地席卷五四剧坛。受此鼓舞,田汉曾一度声称要做“一个在中国初露头角的易卜生”。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田汉开始真正的戏剧文学的研究。首先,他从文学译介入手,这段时期主要的成果有:1919年8月翻译了诗歌《古战场》,并刊登在1919年第一卷第二期的《少年中国》杂志;1920年11月翻译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独幕剧《莎乐美》;1921年6月发表译作《哈姆雷特》第一幕一至三场;1922年6月发表菊池宽的独幕剧译作《海之勇者》;1922年7月发表菊池宽的独幕剧《屋伤的狂人》;1922年8月在回国前译成《罗密欧与朱丽叶》初稿。 相对于日本留学阶段田汉早期的文学翻译,从1922年9月回国至1930年是田汉早期文学翻译的又一阶段,这期间,田汉完成15篇(部)译作,主要有:1922年11月《哈孟雷特》单行版出版。田汉翻译的《哈孟雷特》是“少年中国学会丛书”中的一种,由上海中华书局1922年11月出版,也是中国以完整剧本呈现的第一本白话汉译莎著。剧中第三幕第一场哈姆雷特的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田汉注释为“还是活着的好呢,还(是)不活的好呢?——这是一个问题:所谓豪杰之士者,到底应该忍受这‘暴虐的运命’的矢石呢,还是应该和狂波骇浪相抵抗死而已呢?”1924年田汉翻译的《罗蜜欧与朱丽叶》由中华书局发行。1924年7月,田汉的翻译著作《菊池宽剧选》出版。1924年11月田汉成功翻译了小路笃实的剧本《桃花源》。其后田汉陆续翻译了比利时作家、爱尔兰作家和日本作家的相关作品,并于1928年9月出版译著《日本现代剧三种》。在这一阶段,田汉也迎来了他个人戏剧创作的高峰。 钟情翻译莎士比亚和王尔德 田汉在文学译介领域花费精力最多、贡献和成就最大的当属戏剧译介,而在译介资源的选择方面又主要集中于东洋日本和西洋欧洲,其中欧洲又以英国的两位剧作家——莎士比亚和王尔德为代表。 长达6年的留日经历,可以使田汉直面日本本土的文化。当田汉留学日本之时,中国尚没有形成真正的现代话剧,而日本却已经将代表西洋成就的现代戏剧引进了,并正在自己的舞台上大行其道。 至于田汉对英国文学的偏好,客观上讲是其转入东京高师后学英文专业所致,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英文原版著作。 王尔德曾说过,好的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位诗人和评论家。田汉留学日本时的文学活动,正是从诗歌和译介开始的。田汉本人常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强调译介对于创作的重要意义,五四文人大多经历过从文学翻译到创作的历程。因为田汉的创作历程与现代戏剧的发展同步,他的早期戏剧译介即是田汉戏剧历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 今天,当我们用翻译的标准,来重新审视田汉的译作时,也常常会为其优美传神的译文所打动,我们甚至可以说田汉是一位很有特色的翻译家,在文学翻译史上也可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第一个用白话翻译莎士比亚剧本的人。他所译的《莎乐美》,尽管同期以及后来有无数的译本,却一直被认为是最好的、经典的译作。 田汉选择王尔德、译介王尔德自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从王尔德的剧作中看到了自己的创作主张,即一面主张文学艺术家应该把人生的黑暗面暴露出来,一面又认为应当把人生美化,使人们忘掉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对王尔德的作品他都爱不释手,几乎读完了能够找到的所有著作,甚至将《狱中记》作为教授妻子学英文的教材。对《莎乐美》他更是情有独钟。该剧所具有的精美的形式、华丽的语言、绚丽的色彩以及奇幻的传奇和神秘气氛,把田汉这位从小就受过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戏剧的熏陶,且“浪漫的分子比写实的分子为多”的青年文人给深深地吸引住了。 他以诗人的才气和敏感牢牢地把握了这部诗剧的语言风格,用近乎完美的白话将之翻译出来。为了使这部译作能够搬上中国的舞台,他与当局理论,对来自文坛的反对之声进行辩解。而且,在挑选演员和道具布景方面,他都亲力亲为,不辞劳苦。从1922年译出《莎乐美》到1929年的正式公演,他终于了却了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在从回国到1929年间田汉领导并组织的历次公演活动中,每一次都有相当数量的田汉自己翻译或其他作家译成的外国剧目参演。 早在日本学英文时,田汉就开始迷恋上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并立志要创作出像莎翁那样“心中所理想的戏剧”。在一次给宗白华的信中,田汉详谈了自己打算用三四年之力完成莎翁10 部杰作的计划:第一《哈孟雷特》、第二《奥赛罗》、第三《里亚王》、第四《马克卑斯》、第五《周礼亚斯凯撒》、第六《罗蜜欧与朱丽叶》、第七《安罗尼与克柳巴脱拉》、第八《仲夏夜之梦》、第九《威尼斯的商人》、第十《暴风雨》,10部杰作的选择也正是以“自己的好尚为标准”。田汉虽然只完成了其中两部,但对这两部剧作的译成可谓是尽心、尽力、尽情。 1922年在为译著《哈孟雷特》出版单行本撰写的《译叙》中,称“《哈孟雷特》一剧尤沉痛悲伤为莎翁四大悲剧之冠。读Hamlet的独白,不啻读屈子《离骚》。”细读田汉的译本,可以看出他对剧情中那种沉痛悲愤和彷徨忧郁的气氛给予了充分的展露,同时还注重了对莎剧诗一般语言的优美表现。就在田汉动笔翻译《哈孟雷特》的时候,他的恩人和一直以来的精神和经济的支柱——舅父及岳父易梅园惨遭湖南军阀的杀害,这无疑使田汉对人生和命运多了一份沉重的忧思和哀叹,也让他能够身临其境地把握哈姆雷特和体味整个剧情。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也使田汉一反过去独来独往的生活习惯,开始和相恋已久的知己爱人易漱瑜共同生活。在两人相依为命的日子里,田汉完成了《罗蜜欧与朱丽叶》的翻译。整个译文自然流畅,现实中生死爱恋、同甘共苦的生活体验,再次透过莎翁的名剧得以渲泄和表现。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完成的莎剧名篇,给田汉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点的形成注入了有价值的养分。 (根据《论田汉早期的外国文学与译介》 《小议田汉早期的文学翻译》综合编辑。) 他们眼中的田汉 我们不能忘记田汉先生对戏剧事业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田汉先生是大剧作家,他创作了《白蛇传》《谢瑶环》等经典剧作,影响深远。田汉先生是话剧艺术的奠基人之一,是戏曲改革运动的先驱者和领导人。田汉先生是戏剧运动的杰出的组织家和领导人,他发起并领导了南国戏剧运动、左翼戏剧运动、抗战演剧宣传运动。田汉先生是戏剧翻译家,他是中国最早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名作,以及众多欧洲和日本戏剧的翻译家。田汉先生是集戏剧创作、戏曲改革、戏剧理论、戏剧教育、戏剧翻译、戏剧出版、戏剧管理等于一身并取得极高成就的集大成者,是具有戏剧史里程碑意义的大戏剧家。——中国文联副主席、话剧表演艺术家 濮存昕 田汉一生经历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左翼文化运动、抗日战争和新中国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每每能够站在历史洪流的潮头中前行,坚持文化探索和创新。在“五四”运动之前,田汉就在写新体诗歌、写批评、研究文艺思潮、做翻译工作,是我国最早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家之一。“五四”运动后,田汉的主要精力集中到建设中国新文艺事业上——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提出戏曲改革的主张,强调保护传统戏曲中所蕴涵的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成为戏曲改革的先驱者。——中国田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郭超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