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是挪威著名戏剧大师亨里克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 1828—1906)逝世100周年(the 100th death anniversary)纪念日。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剧作家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及其对中国文学和戏剧的巨大推动作用,挪威驻华使馆举办了2006“易卜生年”(the Ibsen Year)系列活动。
他的中期创作约在1869至1890年期间。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戏剧的内容日趋低级庸俗(vulgarity),艺术上矫揉造作(artificial)、流于形式(formalism),乔装(disguise)、误会(misunderstanding)、谋杀(murder)、决斗(duel)等惊险场景充斥舞台。引起欧洲社会矛盾激化的巴黎公社(the Paris Commune)革命使易卜生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制度的认识有所加深。
于是,他将注意力从中世纪的民间文学转移到当前的现实生活方面,并用他的“社会问题剧”(Social Drama)为整个欧洲戏剧开创出了一个新局面。他相继写出了一批著名的社会问题剧,最主要的有《社会支柱》(Pillars of Society)(1877)、《玩偶之家》(1879)、《群鬼》(Ghosts)(1881)和《人民公敌》(An Enemy of the People)(1882)等。
易卜生作为19至20世纪初的欧洲戏剧文学大师,他的戏剧对中国文学与戏剧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07年,鲁迅就大力介绍易卜生作品进入中国,易卜生因此而被评为“中国现代话剧之父”(Father of Chinese modern drama)。百年来,《玩偶之家》中娜拉的毅然出走成为中国女性独立和觉醒的标志;《玩偶之家》也一直被当成女权运动(feminism)的檄文,成为中国现实主义(realism)戏剧的典范。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