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双语读物市场再添新丁

本文作者: 本报记者 陈娜
  日前,一套英汉双语对照图书系列——“双语译林”由译林出版社推出。该套读物沿袭了译林出版社的外国文学出版风格,并向英语教育图书方向拓展,为国内读者通过阅读提高英语能力提供了又一道便利的桥梁。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英汉双语读物种类较多,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1年推出的“牛津书虫系列英汉对照简易读物”,中国书籍出版社于2005年推出的“双语美国经典文学名著系列”,天津教育出版社于2006年初推出的“双语经典”丛书,中国电力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也几乎在同时推出了“阅读空间英汉双语主题阅读”系列丛书与“炫彩人生双语读物”。而此次译林出版社推出“双语译林”则旨利用其在外国文学译介领域的资源优势,拓展双语出版市场。

  据记者了解,“双语译林”主要分为文学类和翻译类两个子系列。文学类提供经典外国文学作品的双语对照本,为文学爱好者提供附带原文的译本以供收藏。首批推出书目包括《老人与海》《麦田里的守望者》《爱情故事》《了不起的盖茨比》《伦敦的叫卖声——英国散文精选》。而翻译类则注重在向读者推介美文的同时,展示英汉汉英翻译技巧,供翻译专业学生、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资格证书考生及广大翻译爱好者学习和收藏。首批书目包括《散文佳作108篇》《英语美文50篇》《美国短篇故事125篇》《英汉名篇名译》《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等。

  关于这套书的策划源起,译林出版社综合外语与辞书事业部负责人唐晓萌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英汉对照图书众多,但是大多是对进入公共领域的经典著作的重译,或是按主题分类的各种散文的对照译本。这种局面也反映出英汉对照读物市场的现状:一方面,读者对于英语作品的了解和需求还停留在传统的经典作品上,而对于现代作品则只能根据内容和类别来挑选。另一方面,多家出版社不约而同进军名著对照译本市场,多数均为非专业的外语翻译出版社,这也说明这一市场门槛较低,出版资源较易获得。

  在首批“双语译林”作品中,《麦田里的守望者》是译林拥有独家中文版权的作品。此前译林推出的施咸荣译本在国内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这次“双语译林”采用的却是年轻译者孙仲旭(代表翻译作品:三联书店《小人物日记》)的译本。将不同的译本同时推向市场,供读者评说,这在国内也是创举。“两代人的不同译笔能够真实传达出不同时代的中国人对国外文学作品解读的变化轨迹。比如,施译本精简掉了很多原作的禁忌语,过滤了原作的语言,但是孙译本则保留了所有的禁忌语,因此行文显得更加叛逆,青少年的不羁彰显无疑。这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中国人自身的精神发展轨迹。”唐晓萌说。

  作为一家专业外语翻译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从事外国文学作品引进工作已近20年。以往也曾经策划出版过如《伊索寓言》(双语对照本),《美国短篇故事125篇》等对照读物,但当时并没有将双语读物当作一个出版方向来运作。去年6月,译林出版社推出双语图书《芒果街上的小屋》,当年便在图书市场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曾获2006《新京报》年度最佳文学书称号,名列2006卓越网十大好书)。据唐晓萌介绍,编辑室是按照运作一本文学图书的方式来制作《芒果街上的小屋》的:译者是年轻的网络译手;装帧设计独特;宣传方式则是邀请80后作家为图书设立博客。市场实践证明,读者不仅喜爱该书的中译文,而且十分青睐作品的英文原文。一个在中国并无名气的美国作家的作品在国内市场获得的成功,让译林开始探索走双语对照作品的思路。《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热销虽然还有种种其他因素,但是不可否认,这本书的成功,为出版社重新认识中国双语读物的市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作为一个专业翻译出版社,译林出版双语对照读物有自己的原则。如果是现当代作品,一定都是合法引进的版权作品。虽然这不可避免地给图书增加了成本,但是对于树立“双语译林”的品牌形象却大有裨益。如“双语译林”首批推出的《老人与海》《麦田里的守望者》《爱情故事》就属于这类情况。

  唐晓萌告诉记者,合法引进图书版权时,在和作家的代理人或代理公司沟通时也会遇到一些意外插曲。比如《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代理方再三强调,根据作者的意愿,中译本封面必须极其朴素,不应有任何插图。这对于图书的设计者是一大难题。最后,该书的封面设计除了中英文对照的标题和作者、译者姓名等内容外,没有增添另外的设计,与其他几本图书的封面明显不同,基本符合作者意愿。“虽然出版社也担心读者会不接受,但此次新版却让中文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世界各地不同语种的《麦田》版本有了呼应,忠实体现了作者本人的意旨。”唐晓萌这样告诉记者。

  而如果是进入公共领域的作品,译林则要求在译者水平和翻译质量上取胜。英国散文精选《伦敦的叫卖声》所选文章均为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散文名家的作品。兰姆、斯威夫特德昆西、艾迪生等名家都产生于这一散文兴盛的时代。他们的作品已经成为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财产,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哪位译者来翻译这些经久不衰的作品就是图书质量的关键了。为此,译林挑选了研究莎士比亚作品多年、对英国散文翻译颇有心得的刘炳善先生。而事实证明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性: 经他诠释的译作一经面市,便赢得了一片赞誉之声。

  没有人是孤独的

  ——再读《老人与海》


  译林出版社编辑 於梅

  苍茫的大海上,一个孤独的老人,一条狰狞的大鱼,一次艰辛的搏斗:《老人与海》中译本的封面传达着这样的信息。我们长久以来对此书的读解也由此翻开,以致我们常毫不吝啬地将一切表述凶险和孤独的符号与此相连,于是《老人与海》是粗砺阳刚的,是坚强凄绝的,是辽远寂寥的。

  如果你窥探了孤独与奋斗的背后,你就会对这幅图景感到熟悉,进而产生共鸣。那年迈的老人并不孤单,开头和结尾都有个伶俐的孩子跟着;他拒绝孤寂,妻子的遗照被他摘了下来,因为“他一瞧见便想起自己形单影只”;他也不孤傲,捕获的大鱼被他视为兄弟。在他那坚定的信念之下是普通人的情感:爱憎,思念,缅怀,无可奈何,惺惺相惜。我们熟悉这些情感,并且吃惊地意识到:他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爱那个孩子,一人出海的时候时常思念他;他讨厌僧帽水母,它彩色的泡囊是“海洋里最虚假的东西”;他怜悯娇小的燕鸥,因为“相比大海而言,这些鸟儿太脆弱了”;他在梦里与非洲的沙滩和狮子相约……

  读一本书,不应该只读一遍。第一遍时按图索骥,寻遍全文只为印证先入为主的想法,第二遍时就会关注作品的细节和表达,待到第三遍时,就会将细节描写与主题的传达联系起来。译书也同样如此,每一次翻译都是一次全新的阅读,每一次翻译都能传达出与以往不同的信息,阅读新译本的乐趣大约也就在于此吧。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