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口市双语教育:在循序渐进中稳健发展、日益优化
本文作者: 文/辽宁省营口市教师进修学院双语教研员 郑文彦
辽宁省营口市地处渤海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城市在科技日益发达、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大环境中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学校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周围的教育环境。在营口市这座历史悠久、经济发展迅猛的城市,选择和开发双语教学备受关注。 就是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营口市从2002年开始进行双语教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尽管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在辽宁省双语教研室的支持下、在实验学校校长和县区教研员以及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营口市双语教学实践者坚持实验探索,不断前进,双语教学实验工作越做越好。营口市所有的双语教学实验学校都在学校原有工作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创设出了优秀的双语学习氛围,并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多媒体电化教室及闭路电视系统等设施对双语教学实验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进。 一、双语教学实验步骤 1.确立双语教学总体目标 构建从小学到高中的双语教学“链式”教学体系,分阶段在中小学非英语学科开展双语教学,开辟英语语言学习第二通道。 营口市共有 10 所小学、10所初中、 4 所高中参加了双语教学实验。开设的双语课程有: 小学——数学、体育、美术、音乐、自然、计算机; 初中——数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音乐、美术、计算机、体育; 高中——生物、地理、历史、计算机、体育等。 双语教材使用的基本原则是:新加坡教材和国内教材兼修,校本教材和翻译教材并用。同时,建立双语教学实验学校教师档案情况一览表,安排专人管理各种实验材料,包括教师撰写的各种论文、获奖证书、课后反思体会、双语教材等。 2.制定双语教学评价标准 双语教学是一项崭新的工程,没有模式和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在双语教学实验起步阶段,营口市制定了双语教学评价标准 ,制定了“循序渐进,过渡搭桥,沉没浸润,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语言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有步骤地引入英语语言,避免突然地、大量地引入英语,以免学生出现思维障碍,做到了“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提高”。 在采用“过渡搭桥”的教学方式时,学校有计划地适时增加了相关学科的英语词汇、学科语言的英语固定表达方式、句子结构或句型。教师注重学生知识量的积累,帮助其渐渐过渡到多用或完全使用英语交流,教师也逐渐提高到用英语讲授学科知识的层次。 同时,学校还注意到了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整体差异以及同年级、同年龄学生的个体差异,既面向全体,又区别对待,及时发现并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双语教学课堂评价赋分表》 教学目标(满分10分): 1.教学目标符合《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知识目标和科学素质培养目标。(4分)2.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3分)3.在学科教学中体现英语能力的培养。(3分) 教学内容(满分15分): 1.符合《新课标》知识能力科学素质形成要求。(3分)2.教学内容准确,重点突出,深浅适度。(3分)3.符合思维和技能的发展规律。(3分)4.科学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与生产实践中。(6分) 双语教学过程与方法(满分25分): 1.能在适当的语境中进行双语能力的培养。(5分)2.结合学科特点,在学科教学活动中自然渗透双语知识与技能。(5分)3.教学中能体现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5分)4.教学设计有创新意识,教学结构严谨。(5分)5.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面向全体,有利于学生主动、合作、学习。(5分) 教学设计(满分24分): 1.能在适当的语境中进行双语教学的培养。(3分)2.结合学科特点,在学科教学活动中自然渗透双语知识与技能。(4分)3.教学中能体现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3分)4.教学设计有创新意识、教学结构严谨。(4分)5.教学活动面向全体,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3分)6.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4分)7.建立评价机制,关注学生成长情况。(3分) 教师素质(满分16分): 1.教师学科知识扎实。(4分)2.教师英语水平较高,能熟练用英语组织教学。(4分)3.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和谐融洽。(4分)4.恰当适度地使用双语进行教学交替、转换自然,语言准确、生动,教学基本功扎实。(4分) 教学效果(满分10分): 1.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知识、情感、科学素质培养目标,师生关系和谐、民主。(3分)2.学生能正确地用英语表述学科内容。(3分)3.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教学实效高。(4分) 综合评价: A(好)90-100 B(较好)71-89 C(一般)60-70 D(较差)30-59 2.加强对双语教学实验课程方法和步骤的评估 (1)过程变量: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课程内容、多媒体辅助手段。 (2)输入变量: 教师特性,即语言能力、语言学知识、文化知识、教师素质与态度;学生特性,即语言能力、语言倾向、态度、动机、语言文化背景。 (3)输出变量: 语言习惯、语言态度 (4)使用英语进行双语教学的量: 小学 沉浸式(全英式)、英语量为100%; 半浸式(过渡式)、英语量为50%~70%; 滴注式(渗透式)、英语量为40%~50% ; 中学 沉浸式(全英式)、英语量为100%; 半浸式(过渡式)、英语量为50%~70% ; 滴注式(渗透式)、英语量为30%~40%; 3.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工作 要想做好对双语教师培养与培训工作,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科目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双语只有在特定环境下存在、也就是只有当汉语以外的某种语言(如英语)在某种特定环境中与汉语同时成为交流用的语言时,才能称之为双语。即使教师在一堂课上完全采用英语进行教学,那也只能是一堂英语使用频率较高的课堂,不能称之为双语教学。 实验初期,很多教师和学校对双语教学的概念认识不清。于是,相关指导部门有计划地对英语教师进行专业教法的培训,对非英语教师加强英语语言知识的培训,逐渐建立起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评价考核办法和奖励机制。培训方法多采取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个人自修、集中与分散进修、请外教授课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等形式。例如,营口市鲅鱼圈新时代双语学校多次参加辽宁省省级培训,同时该校也十分注重校本培训,坚持组织全校教师每周三学习英语、周四参加专业课培训。多年来,他们培养出自己的双语教师队伍,双语教学已成为该校特色,学校也从建校初的200名学生,发展到今天的1000多名学生。学校还充分发挥外籍教师在培训中的作用,加强学科教研,采取“慢一拍”教学方式,为实验教师提供学习整合的时间。 4.开展双语教学活动,促进双语教学质量提高 (1)开展丰富多彩的双语教学活动,促进教师双语能力的提高和学科基本功的提高。 为了提高和促进双语教学,八年来,营口市开展了各种活动,例如:开展双语教学评优课活动;开展双语教学基本功活动(在辽宁省首届双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营口市双语教师获团体一等奖);召开双语教学现场会、培训会、总结会、阶段验收会等。通过教师讲解观摩课,推出各种新课型,并且请专家、学者参加会议,给予评价。市相关部门还组织加强教学指导和检查评估工作,通过指导检查评估,推进营口市双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开展丰富多彩的双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和学科基本功的提高。 为营造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营口市创建双语校园网、开办英语角、举办双语故事比赛、开展双语节目晚会。2008年,营口市老边区育才小学在营口市大剧院举行了隆重的双语晚会,每班都有集体双语节目演出,为学生学习、实践双语教学提供了机会。 二、双语教学实验成绩 当英语在其他非语言学科知识教学中都得到了广泛运用的时候、当英语和母语两种不同的语言在学生的思维与交流中能够自由切换的时候,就可以说双语教学获得了一定的成绩。经过几年的努力,营口市每位参加实验的教师都成功地实现这两点,营口市的双语教学获得了一定成绩。 1.2003年,辽宁省首届双语教学研讨会在营口市鲅鱼圈实验中学召开。会上,营口师生的观摩课受到来自全国的300多名专家和领导、教师的好评。 2.2003年,营口市鲅鱼圈区高中荣获辽宁省双语教学实验先进学校的称号。营口市实验中学吕宝华、陈丽等5名教师被评为辽宁省双语教学优秀教师。 3.2005至2009年,营口市先后有20多名教师的双语课被评为省优秀课。有70多篇论文获省优秀论文。陈丽、张宏等10多名教师的论文被刊登在省级刊物上。 4.营口市鲅鱼圈区新时代双语学校、营口市实验中学、营口市1中、营口市17中、营口市29中、营口市30中、营口市鲅鱼圈实验中学、营口市大石桥金桥中学、营口市雁南中学等被评为全国实验学校。 5.经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营口市振兴学校编写出了符合本校学生使用的双语教材。 6.2007年,营口教师参加了全国双语教学研讨会并作发言。 7.2008年,在辽宁省举办的首届双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营口市获团体一等奖,红旗小学的傅琬奇老师一人获三项大奖,并在大会上进行成果展示。 8.2009年,营口市鲅鱼圈实验中学、营口市站前区建设小学两所学校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辽宁省双语教学先进学校,4名教师被评为辽宁省双语教学优秀教师。 在几年的工作中,营口市收获了成绩,也留下了遗憾。“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每位学生”将是营口市教育工作者永远的追求。在今后的实践中,营口市各双语实验学校还将继续努力,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