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交流看国情变化
本文作者: 文/北京外国语大学 陈德彰教授
一种语言的繁荣和发展往往体现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兴衰。繁荣强大的民族的语言往往会成为强势语言。随着新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汉语的地位不断上升。
从词汇的角度颇能说明问题。英语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语言,英语词汇包括了借自世界上几乎所有语言的词汇。可是以往从中文借入的词却不多,大多是食物或特产,例如:bok choy (小白菜)、chop suey (杂烩)、chow mein (炒面)、dim sum (点心)、ginseng (人参)、kang (炕)、kaoliang (高粱)、kaolin (高岭土)、kumquat (金桔)、letchup (番茄汁)、litchi (荔枝)、logan (龙眼)、mango (芒果)、tofu (豆腐), tunka (冬瓜), won ton (馄饨), silk (丝绸)、tea (茶叶)——Twankay (屯溪)、Keemun (祁门)、Oolong (乌龙)、Yu-chien (雨前)、gongfucha (功夫茶)等。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更多的中国食品受到外国朋友的喜爱。以前饺子被译为dumpling,其实这是一个很笼统的词,凡是有馅的食品都可称为dumpling。而现在jiaozi成了一个常用词,几乎成了中国食品的代表。国外不少Chinatown的超市里也能买到 saomai(烧卖)、woktie(锅贴)、yuan xiao(元宵)等中国食品。北京奥运会更使Beijing Duck(北京烤鸭)名扬四海,据说现在国外有数以千计的中国餐馆供应Beijing Duck。
中国特有的一些事物的名称也被借入到英语中。但是,就在上个世纪50年代,还只有yaman (衙门)、kowtow (叩头)、lama (喇嘛)、mahjon (麻将)、wok (锅)、sampan (舢板)、coolie(苦力)、pailou(牌楼)、cheongsam (长衫)等词。长期以来,这些词构成许多西方人头脑中中国的形象。最有意思的是mandarin一词,这个词本来是“满大人”的音译,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用于指“普通话”(其实原本指满清朝廷上使用的“官话”)。新中国成立后,“普通话”曾一度被称为kuo-yu(国语),可是现在许多人都知道了putonghua (普通话)和pinyin (拼音)。海外上百所孔子学院的建立更是使这两个词大为流行。
随着中国文化在国外日益受到欢迎,英语中一些借自中文的词也普及开来,比如:kungfu (功夫)、qigong (气功)、wu shu ( 武术)、chopsocky (功夫片)、tai chi (太极)、fengshui(风水)等。虽然外国人喝烈性白酒的人不多,但是许多人都知道Maotai(茅台)是中国的“国酒”。现在Spring Festival(春节,也称Chinese New Year’s Day)几乎成了全世界的节日。Dragon dance(舞龙灯)、dragon boat racing(龙舟赛)不但为海外华人所喜欢,也已成为许多外国朋友热爱的文娱项目。dragon原来在老外心目中近乎恐怖的形象也大为改观,他们逐渐认为Chinese dragon is an auspicious symbol(中国龙是吉祥的象征)。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还使jiayou(加油)成为英语中的一个时髦词,现在许多外国运动员都会说。
科技词汇的发展也能说明国家的实力。比如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英语从俄语中借入一个新词sputnik(俄文原意为“旅伴”),后来-nik还发展成一个后缀。1998年,我国神州5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带给英语一个新词Taikonaut,意思是“太空人”,尤其指“中国宇航员”。此词前一半taikong是汉语“太空”的音译,后一半naut则出自 astronaut(宇航员),与此同时Shenzhou(神州)也正式成为一个新的英语词被许多词典所收录。
| |
| | |
Loading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