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语教育学术研讨会专家报告摘要
本文作者: 21st
陈琳教授 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一条龙”外语教育理念。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尤其是本世纪初启动的新一轮教改的10年实践,“一条龙”的内涵已经大大扩展,延伸至课程的性质、设计、目标、理念和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及教材编写理念的方方面面。 由外研社与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共同出版的《英语》(新标准)系列教材正是“一条龙”编写理念的产物。 首先,这是一套不折不扣的“一条龙”式的系列教材。它由在教材编写理念上有完美共识的中外团队合作编写;结构上,它涵盖了幼儿园至大学的全部学段,实现了教材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在具体的教材设计思路上,它依据目标-题材-功能-结构-任务-可行的方针,确保英语教学达成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并实现“教育公平”。 在编写方式上,坚持“中外合作、以我为主”。教材设计贴近中国教学环境,切合各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在选题上既有中华文化又涵盖文化意识的培养,既让学生掌握了英语这一工具又提高了其人文素养。 在教学方法上,它始终坚持“语言实践第一、语言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另外,教材还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充分满足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语言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 最后,教材帮助教师充分认识、利用和开发学生资源,通过创设开放性的师生、生生互动的交流与分享平台,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着力激发其自主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取得实实在在的学习效果。 Simon Greenall Here are the processes and principles we’ve tried to incorporate in our approaches to grammar and functions in New Standard English. Focus on form & Focus on meaning When learners focus on form, they direct conscious attention to some formal features of the language input. Correction and other feedback is a focus on form. When learners focus on meaning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y attach a new set of arbitrary forms to a set of existing meanings.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and pair work focus on meaning. Deductive learning & Discovery learning Deductive learning occurs when a rule or generalisation is first presented to learners, and then they go on to apply it in practice activities. Discovery (or Inductive) learning is the process of working out rules on the basis of examples. It’s thought to be the way that the rules of one’s first language are internalised. Grammaring & Noticing Grammaring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a sequence of words is fine-tuned in order to create a more complex message than mere words can express”. Noticing suggests that if you notice a feature of the language when you’re exposed to it, it attracts your attention and you make a mental note of it. Input becomes intak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noticing. 张连仲教授 十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依然面临着很多挑战。课改发展立足于理念与观点、能力与实践、体系与机制三个维度。而外语教育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全面素养的培养。 《英语》(新标准)的推进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课改理念理解,教材体系理解。《英语》(新标准)教材秉持“主题-功能-结构-任务”的原则和平衡编写的理念,致力于发展学生语言认知、文化理解、思维转换三种能力,为用而学、学以致用。 2.教学目标和操作有效性研究(教材结构和单元操作)。《英语》(新标准)教材在应用、熟悉、分析三个层级上逐渐完善。我们帮助教师逐渐加深了对教材为落实课标多维度语言学习目标所设计的多层次结构逻辑性的深入理解,逐步学会了整合处理教材,提高了对教材内容的细节处理能力。此外,外研社还在各地的教研活动中聚焦教学经验提炼和交流,促进了一批有思考能力和良好教学能力的新型骨干教师的成长。我们还帮助教师们以积极的态度迎接课改,活用教材,在词汇、语法、学习策略等方面给学生以科学指导。 3.研究英语教育生态,关注学生全面成长。在重新认识教材、定位教师、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外语教育要实现从有效到优效的质变,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为目标、以活动为基础。因此,教师关注的中心是从物到人,从静态到动态的学习过程,从外部语言到语言学习者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因素的作用。优效表现在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教学资源消耗较少、教学过程快乐有趣、学生主体能力提升四个方面。 鲁子问教授 21世纪之后兴起的基于优势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应基于学生具有优势的学习要素进行教学。学习优势分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内在优势涵盖学习者的心理要素、经历要素、生理要素三个维度,而外在优势源于学校、家庭、国家和社会。提高学习成效的关键在于在发现、创造和发挥优势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1.基于学习风格优势的教学建议。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学习中所采用的吸收、处理和储存信息,掌握新技能的方式,具有整体性、持久性和个性化的特征。由于社会因素、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显现出差异性和复杂性。在授课中,教师应努力透过表象,发现本质,开展教学。 2.基于生理优势的教学建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的学生所具有的生理优势存在明显差别,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表现;初中生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热爱表演与模仿,情感焦虑适度;高中生形象思维衰退,抽象思维优势逐步凸显,热衷于表演、辩论和研究,学习策略意识显著。故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展开教学。 3.基于国家政策优势的教学建议。《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初中考试的相应题型。教师应弄清国家规定的评价建议和考试题型,理解每一题型的能力指向和相关能力培养方法,进行指向运用能力的备考。 4.基于合理教学目标优势的教学建议。《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心智发展、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 把握教学目的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而教学目标取决于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则基于个人目标的设定。教师在设计合理教学目标时,要从语言运用、心智发展、人文素养三个角度着手。 刘兆义教授 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注重教育内涵,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而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和关键,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理念、内容、目标的阵地。如此,加强课堂观察,深入研究课堂教与学就显得十分必要。 课堂观察是将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研究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和促进他们的学习;第二,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和促进未来的教学;第三,吸取经验、获得感悟,从而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第四,进行预设专题或专门量化的或质性的研究。 在课堂观察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观察者要重点关注教师素质、课堂氛围、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课件的设计与演示、教师对学生错误后的反应五个模块。 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教师只有深入地研读教材,才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水平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也才能通过教材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系统设计就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强调系统性、动态性、可操作性。 美国学者R.Mager曾提出三点论——要去哪里?如何去那里?怎么判断他已到达那里?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第二点是重点关注的对象。 当然,课堂观察也存在局限和不足,因为不同的观察者在课堂观察中得出的结果对课堂行为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往往把握得不够全面,不能宏观地把握教学行为,不能包容所有教学行为。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