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下午好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关注差异性发展 提供优质个性化教育

本文作者: 王晓珊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创建于1917年,是北京市首批示范高中校,是国家教育部和北师大进行中学教育改革的实验基地,是培养优秀中学生的摇篮。

“追求发展、追求卓越”是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个人都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是学校的教育追求。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执着的事业追求、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优良传统。“以人为本、服务社会、追求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宗旨已经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教育价值观。

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学校的校训是诚信、严谨、求是、拓新。

学校在历届高考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每年大学升学率均为100%,重点大学上线率达95%以上,其中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人数占26%以上,每年向十余所大学保送优秀生10余名。

国际部主任郝智勇专访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国际部的概况。

郝智勇:首先,我想用一组数字对国际部毕业生的情况进行介绍。今年国际部共有72名毕业生,其主要留学目的国为美国。这些学生中进入美国前五名大学的有8人,进入前十名大学的有11人,进入前十五名大学的有15人,进入前二十名大学的有28人,进入前二十五名大学的有50人,占总人数的70%;进入前三十名大学的有51人,进入前四十名大学的有66人,进入前五十名大学的有70人,占总人数的97%。2011届毕业生中进入前五十名大学的人数为100%。今年有一名学生提前出国,一名学生申请了排名50名以后的大学,因此他们不在统计范围之内。

与其他学校的国际部不同,我校国际部经历一个形成过程。2001年,我校建立了直通车项目,该项目属于北京市高中教育中比较有特色的项目。当时,由于招生政策、课程建设等有待完善,我校便通过直通车项目招录一批学生,让这些学生与高考班学生共同学习,毕业后再考入国外知名大学。2005年左右,随着国家对国际教育的开放、人们对教育质量追求的提高以及家庭经济支付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尤其是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参加了该项目。2009年,直通车项目改为国际班,并于2010年招收了第一届学生。今年我校正式成立国际部,招生政策和规定与以往相同。

记者:请问国际部是如何进行课程建设的?

郝智勇:国际教育目前在中国尚处于初级阶段,正因如此,社会上有许多人对国际教育的理解还比较片面,把国际教育等同于出国留学。事实上,国际教育的本质仍是教育,它的基本要素和国内普通的中小学教育相同,只是需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性。高中阶段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基本都会选择出国读大学,这种后期发展的差异性导致了教学服务的差异性。所以,在开设国际课程之前,我们应该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国际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学校应该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兼顾学生的差异性发展。

我校国际部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1)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要具备中国文化意识,保持鲜明的中国文化身份。为此,学校开发了一批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化底蕴的人文类校本课程,并确保这类课程的授课质量;(2)坚实的学科基础。与西方学生相比,中国学生最大的优势是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在理科课程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这些优势对于学生学业发展与职业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后期成长与发展。(3)创新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中国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是我们的弱势,因此我校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这一点。我校主要通过四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第一,开发有利于培育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校本课程;第二,倡导有利于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环境;第三,开展有利于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科背景活动;第四,组织有利于实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社团活动。

我校将国际教育课程设置为两大体系,即主体课程和辅助课程。学科建设通过主体课程实现,学科背景活动通过辅助课程实现。

主体课程包括四大类。第一,学历课程。国家学历课程不仅有助于保持中国学生的学科优势,同时为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自主学习能力等搭建了有效平台。第二,人文校本课程。我校开设了大量校本课程,包括中国文学、西方文学、美国文学、中美对比文学等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除此以外,我们还开设了逻辑学、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法律、社会学、社会形态学、西方哲学、政府与政治等。第三,AP类校本课程。AP课程与国内高中课程的相关性较强,我校根据学科的特点引入该课程,并且通过整合国外优质课程和本土课程资源,开设了微积分、统计、数据学、理化生等相关课程。第四,英语语言类校本课程。我校根据语言自身的特点单独开设了英语专修课,将高中英语课程与托福、SAT等应试要求整合在一起,以专修课的形式开设,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跨文化理解能力。目前,这四类校本课程基本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辅助类课程也包括四大类。第一,海外浸润式课堂。国际部为高一年级的所有学生提供助学金,他们可于每年寒假赴美国知名高中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海外浸润式课堂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在中外教师的辅导下选课,与美国高中生同堂学习与交流,并居住在接待家庭,参加所有的接待家庭活动。海外浸润式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近距离体验海外文化、了解国外社会结构和高等教育的机会。第二,思辨课堂。学生分阶段参与演讲和辩论活动。这些活动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设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活动,并且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通过反复演讲和学习借鉴,学生的表达、思维、合作沟通等方面能力皆有明显提升。第三,跨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学生首先接受文科综合课、理科综合课、科学论文写作课等系列专题的学习与指导,然后以小组形式选课题、查阅文献并且参与实践。实践结束后,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并参加集中答辩和答辩展示。第四,人生规划大讲堂。首先,我校根据标准化考试的各项要求为学生开设了一系列学法指导课。其次,我校开办了一系列升学指导讲座,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升学指导。再次,我校定期邀请专家对社会发展动向、科技发展前沿、重大国际问题、热点话题、现代企业运作等进行深层次分析和讲解,促进学生思考人生。

记者:贵校国际部的师资如何?您认为一名优秀的国际部教师应达到怎样的标准?

郝智勇:国际部共有40多位教师,以中国教师为主,专职外教有两名。我校通过学科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共设有四个学科组和两个学生成长指导小组。四个学科组分别是人文与社会学科组、英语学科组、数学学科组、科学学科组。学科组主要承担教学研究、课程整合与校本课程建设的工作;两个学生成长指导小组分别为学生活动指导小组和学生升学指导小组。

优秀的国际部教师应当满足以下基本要素。第一,胜任双语教学;第二,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擅长建设、整合并开发课程;第三,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包容性,擅于吸纳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第四,擅长设计和开发学科背景活动,提升活动的教育内涵。

记者: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国际部的评价体系吗?

郝智勇:我校的评价体系分为入口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出口评价。首先,我校国际部学生的入口标准较高,以此控制生源质量。学生入学前参与的评价包括中考成绩、英语加试、面试、综合素质测评;其次,我校尤其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高中三年的方方面面,重点评价其学业发展与德育成长。再次,我校还会对学生进行出口评价。该评价是一种隐性的、间接的评价。学生出口越好,社会对学校的预期也越高,从而使学校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您对国际部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样的预期?

郝智勇:今后,我们将继续完善两大课程体系,并将重点放在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方面,让师生享受共同成长的环境。另外,在保证教育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差异性发展,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教育服务。
·已订阅电子报,请登录
·未订阅电子报,请订阅
·我是VIP教师会员,请登录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13028878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