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辩证实践外语教育途径
本文作者: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陈琳
第一章 外语教育辩证实践理论 第一节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实践:外语教育基本原则 外语教育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在漫长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大量的教育理论,所以外语教育本质上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辩证实践活动。外语教育的核心是外语学习,外语学习的本质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辩证实践活动;而理论与实践正是哲学中认识论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外语教育的教与学的根本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第一位的,理论是第二位的。理论依赖于实践。理论的来源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指导进一步的实践。 在外语学习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中,听、说、读、写,甚至记忆单词和理解语法等等,都表现为一种自我实践的活动;而语法、语音和词汇知识则是前人的总结,表现为理论知识的形态。这里,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是第二位的。语言知识本身来源于语言活动的实践,继而又发挥其对进一步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实践达到更高层次。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听、说、读、写和知识运用等实践能力达到更高的境界。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外语课堂上,我们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听、说、读、写语言实践的机会(尤其是听和说的机会),而是试图灌输给学生大量的语法规则和单词知识。其结果是学生可能会背一些规则,会做一些脱离语义和语境的机械练习,学到一些脱离实际的语言知识,却不具备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真正运用语言的能力。这造成学了很多年英语仍然听不懂、不会说、看不懂原文书的现象,有人称之为“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 这种脱离“有意义的语言实践(meaningful language practice)”的教学方式不仅见诸语法教学,也同样存在于词汇和语音教学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学英语专业的课程以所谓“精读课(intensive reading)”为主,以一篇精读课文为主要学习内容。其中出现的生词教师都要给予全面的讲解——各种词类(parts of speech)的用法、不同的含义、可能组成的短语,甚至同义词和反义词,简直要把这个词在词典中的全部内容都介绍了,但学生却没有实践的机会。至于语音教学,当时的大学和中学英语课本都要详细介绍有关国际音标的理论,书中有发音器官剖面图,还有不同音素的舌位图等。 近年来,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进步,主要体现在两个重大举措上。一是决定自2001年起在全国城市小学从三年级起开设外语课;二是制定了国家《义务教育英语(俄语、日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形成了自小学到大学的“一条龙”式的英语教学体制,在外语学科理念和教学方法上都有许多新的探索。教育部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防止和纠正以教授语音和语法等语言知识为主的做法,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上。”已经正式颁布的英语、日语和俄语的课程标准均提出了通过五个方面(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共同运作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理念。这是在外语教学中运用辩证法原则的生动例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总之,处理好语言实践与语言理论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外语教育中的首要任务。 第二节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实践:外语课程性质原则 过去,在多个学段的外语(主要是英语)教学大纲中,虽然前言部分有提到在学科中要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念,但在具体描述外语学习目的时,主要就是“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忽略了外语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所应起到的作用。 本世纪初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在各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原则。就基础教育阶段而言,四个语言学科(语文、英语、俄语和日语)的课程标准共同提出了语言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理念。例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就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实际上也是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传授。 在外语学科中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观点是以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与美国霍华德暭拥履桑℉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以及欧洲流行的全方位教育(holistic education)既有共通之处,又存在差别。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包括八种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可以看出,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有很多共同之处。当前,我们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念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素质教育理念,突出强调了各种学科教育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一观念在语言学科教育中就落实到了语言学科的双重性质上:工具性和人文性。应当说,“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外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一理念是从哲学的高度和在思想意识的层面上阐述语言学科的性质,这是我国的独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英语课程总体目标的图表所展示的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一贯倡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素质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落实,体现了外语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是辩证法原则在外语教学中运用的生动例证。 这个图是一个圆形图,它所列出的五个方面(或领域)的权重应当是一样的,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没有上下轻重之分。但是,我们把“情感态度”一项摆在中间居上的位置,是有所考虑的。从外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的角度来说,两者是并重的。但在一定意义上,后者是首位的。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语言本身没有阶级性。好人可以用这种语言来做好事,坏人也可用这种语言来做坏事。语言的运用具有阶级性。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就时刻不能忘记语言所具有的人文性这一面。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就把“情感态度”一项放在了图中上方中间的突出位置。情感态度包括: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叙述“分级目标”的一节中关于情感态度是这样叙述的:“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可以看出,情感态度的最高内涵是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这与学科性质中所含的“人文性”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呼应。 此外,圆形图所列的五个方面中的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也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密切相关。《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关于学习策略则是:“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 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可持续性学习奠定基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可以看出,通过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的协同运作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理念,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原则的具体落实。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