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辩证实践外语教育途径

本文作者: 陈琳
第一章 外语教育辩证实践理论

第三节 语言与文化的辩证实践:外语课程内容原则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叙述英语课程总体目标的一节提出要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共同运作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中“文化意识”一项包含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三个方面。一般来说,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化包括风俗习惯、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社会习惯、伦理意识、宗教信仰、语言、文学、艺术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诸多要素。由于社会发展环境不同,全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有同一语言的民族和人群就有着同一的文化。但当具有同一语言的人群人数众多、分布范围广阔时,也会有不同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所包含的各种要素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文化就得不到保存、发展、传播和交流。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不能与了解这个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相脱离。进一步说,语言学得越深透,就越能深入地了解它所承载的文化,这反过来又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门语言。常常有人说:“我已经学会了四五千个单词,语法也基本掌握,但总觉得自己的外语水平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无法进一步提高。”的确,这种情况已经并且还正发生在不少人身上。究其原因,就是平时看原文书报太少,文化信息缺乏。这不仅影响了理解能力的发展,更妨碍了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还要说明的是,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绝不是只有在外语学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做到的。认为要到高中或者至少初中高年级才谈得上了解外国文化的观点是不对的。事实上,从初学开始就存在文化差异的问题。小学生学习thank you和please这两个用语时,就可以告诉他们,在英语国家,一家人一起吃饭时,父母亲要三四岁的孩子递盐瓶子,还得加个“请”字,说:“Pass the salt down, please.”等孩子递过来了,父母还要说一声“Thank you.”,这就是英语国家日常生活的文化。(当然,要告诉孩子们,父母说过了“Thank you.”之后,就不必再说“You’re welcome.”或“Not at all.”了。)等到小学生学得深一点,学到“How old are you, Tom?”时,就要告诉他们不要随意向成年人问这个问题。这都是文化。

随着学段和年级的提高,到了高中阶段,尤其是在大学英语学习期间,就要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扩大有关跨文化意识的内容。这里首先要指出一个问题:在谈到不同民族的文化时,我们往往只重视差异,而忽视了共同之处。事实上,由于不同的民族都是“人类”,就必然具有许多共同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善恶美丑的标准和为人处世的准则。这些共同的文化概念会通过各自的语言表现出来。例如:

趁热打铁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祸不单行 Misfortune never comes single.

良药苦口 Bitter pills have good effects.

滴水穿石 Little strokes fell great oaks.

自作自受 As you make your bed, so you must lie on it.

一箭双雕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有其父,必有其子。 Like father, like son.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He who has a mind of beating his dog can easily find a rod.

从这些相对应的中英文谚语或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契合(affinity)。

至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日常用语中也可以显现出来。看一个有趣的例子。从与“狗”有关的汉语和英语中,可以看出文化的差异。在英语中,固然也有把dog一词用于贬义的表达,如: a dog’s breakfast/dinner(事情一团糟),live a dog’s life(日子很悲惨),die a dog’s death(死得很悲惨),dog in the manger(狗上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等,但一般来说,英语国家的人们都是把狗当成“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因而有这样的表达:He’s the top dog in our class.(他是我们班里的头儿。)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兴高采烈)等。但是在汉语中,“狗”字几乎永远是用来表示贬义的。例如:好狗不挡道儿、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咬吕洞宾、狼心狗肺,等等。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这些差异应当在外语教材和日常课堂教学中得到充足的反映。例如,在禁忌和隐私问题上,不同文化固然有相同之处,但区别是主要的。中国人常常问“您高寿啦?”以示对老年人的尊重,但西方人是很忌讳的。我们常常热心地去搀扶一些五六十岁的人,但这反而会使一些西方人不快,认为你觉得他已经老而无用了。总之,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外语教育与文化也不可分。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不了解这个语言背后的文化,是做不到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文化既包括中国文化,也包括世界文化,而不只是英语国家的文化。

第四节 母语与外语的辩证实践:外语课程设置原则

关于这个问题,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说法。例如:“过早学外语会妨碍母语的掌握吗?”我的回答是明确的:只要要求得当、方法正确,不会!一个爷爷奶奶是广东人、外公外婆是北京人的孩子,从小就自然地掌握了两种方言,而且运用自如、互不干扰。(对这个孩子来说,这两种方言无异于两种语言!)我曾考察过一所双语幼儿园,那里请了外教来“教”孩子英语。外教并没有给孩子“上课”,只是每天同他们一起玩、一起吃饭、一起睡午觉。半年后,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外国阿姨说英语,和中国老师(包括生活阿姨)说汉语,已经初步形成了用双语交流的能力。

自1999年开始课程改革以来,因为制定国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需要,我们曾经在国内各地的众多中小学调研和听课。从所取得的调研资料以及与师生的面谈中,我们得出了一个肯定的结论: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只要英语学得好的,语文(汉语)成绩也好,反之亦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考察中,也看到汉语、维语和英语学习成绩都好的许多实例。这些情况都证明了一个理念:如果教学策略正确、方法得当,符合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规律,母语与外语学习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一种语言的学习可以促进另一种语言的学习。尤其是,它们共同起作用,对儿童和青少年起到提高兴趣、扩展知识、开阔视野和培养人文素质的作用。

这里要着重强调一下前面说过的一句话:必须要求得当、方法正确。在双语幼儿园里,从一开始就要坚持寓教于乐、实践第一、听说领先、以交际为主的原则,逐步推进全面浸入(total immersion)和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等教学方法。首先,让孩子听懂“Come in.”“Come here, please.”“Sit down.”“Take this.”“Follow me.”“Follow me and sing.”等指令并执行。由于这些话语是在明确的语境中说的,再加上手势语言的帮助,孩子们完全可以理解。这样就已经开始培养孩子的语感了。当他们听懂这些指令并执行时,已经是在用英语思维了。这就是语言掌握的开始。当英语老师带着儿童去操场上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孩子们就逐渐学会了说“Come on! Catch me!”,这就是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的开始。

关于儿童从几岁开始学习外语为宜的问题,就要提到所谓“关键期”或“临界期”(critical period)理论。德国语言学家伦尼伯格(E. H. Lenneberg)认为,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对语言习得最敏锐的能力。这一阶段持续到十二三岁,也就是生理上的青春期开始之前。在那以后,这种敏锐的语言习得能力就逐渐减弱。这是由于青少年开始在生理上发展生殖能力,其大脑语言功能就逐渐减弱。至于这个“关键期”从几岁开始,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科学依据,一般认为在2—4 岁之间。

科学地说,关键期理论还是一种假说。但是,从目前国内外儿童教育界和外语教育界一般的做法来看,在较好的语言习得条件下,学前时期就开始外语学习已是一种趋势。同时,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记忆得最清楚,一直到老年都还不会忘记。总之,正如此节一开始就说的,只要方法正确、处理得当,儿童学外语,越早越好。但是,这种学习只能以寓教于乐的习得开始。从认字开始,甚至教字母和音标的做法只能害了孩子们,使他们失去学习外语的兴趣,甚至从此不爱学外语了。

有人认为:“小学一年级就学英语,肯定要和汉语拼音相混淆。”的确,倘若在英语课上一开始就学字母或国际音标,是会和汉语拼音相混淆的。但是,只要处理得当,先学汉语拼音,巩固好了再学英语字母,就不仅不会混淆,而且根据顺迁移的道理,还可以相辅相成。至于英语国际音标,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是不学音标的。利用字母来教发音,并辅以一定的读音规则(rules of pronunciation),如字母ee、ea 均可读字母e的音,就完全可以了。

“在英语课上能不能利用母语?”我认为,用英语上英语课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当前广大英语老师的普遍做法。但是,在某些场合使用一点汉语是完全可以和必要的,这无碍于培养学生英语交流(首先是听)习惯的养成。此外,我们虽不赞成“语法翻译法”,但是利用少量的句子翻译来讲授并测试学生对某些语法规则等知识的掌握,还是可行的。“允许学生在讲英语时夹杂汉语吗?”我认为是可以的,这有助于学生克服因词汇量小而不敢说的顾虑。学生下面这样的对话是完全可以的。

A: Yesterday my father took me to see a 京剧. It was wonderful.

B: Oh, what was it?

A: It was 霸王别姬. I liked it very much.

总之,在外语学习中,不应把目的语与本族语对立起来,而是要以辩证的观点,妥当安排,合理使用,使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起到相互支持的作用。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