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出版
张汉熙与 《高级英语》
一提到张汉熙,人们就会想到他主编的《高级英语》。有时我想,如果没有《高级英语》,会有多少人知道张汉熙的名字呢?大概不会很多吧。 文革复课后,我和张老师同在高年级教研室,教精读课。我们小组每周集体备课,有问题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将问题抛向张老师,他几乎没有被难倒过。他的英语如此精深,是不不足为奇的,因为英语是他的母语。张汉熙于1921年出生于印度,母亲为印度人,父亲是中国人。1942年毕业于印度加尔各答大学,1948年回国执教。70年代末,系里决定把多年选用的高年级精读教材编辑成书,并将这个任务交给张汉熙老师。他的确是最佳人选,不仅因为他一直教授此课,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他精通英语,具有外国专家的优势。同时,系里分配我担任他的助手,负责帮助张老师收集资料、设计练习题、打字、校对等,凡是书中涉及中文的工作都由我完成。通过这本教科书,张汉熙老师成功地总结和体现了北外所遵循的英语阅读教学理念和传统,即通过阅读有语言难度和思想深度的原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打下牢固的阅读功底,增强对语言的敏感度,学会分析和欣赏文本,吸收语言之精华,通过学习语言扩大知识面。1980年,《高级英语》上、下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立即成为全国许多高等院校英语系高年级的首选教材。1995年出版修订版,由外研社出品。《高级英语》曾获北京市和国家级优秀教材奖,自1995年至2010年印刷40次,并被评为“60年60本最具影响力英语教育出版物”。张汉熙的名字也因此从北外传到了全国。 在我与张老师的接触中,我深感他对语言的敏锐和极强的判断力,一篇文章好在何处,又有什么缺陷,他都一清二楚,选出的课文有很高的语言价值及思想价值。他的记忆力也超好。张老师的藏书不多,字典也就是那么几部,但他的脑子里装了很多东西。在我看来,他本人就是一本活字典、一本活的百科全书。闲暇时,他多半是喝茶下棋,他的棋友主要是薄冰。薄冰教授乃知名英语语法家,《薄冰语法》在英语学习者中几乎人手一册。可张老师说,下棋之余,薄冰经常向他咨询关于语法的问题。连薄冰都求教于张老师,可见他的厉害。 张老师数十年的教学生涯都默默奉献给了高年级英语教学。他的学生说,张老师丰富的知识、流利的口语,以及他的风趣幽默,使得学生们得以在无比享受的过程中学到了英语,张老师的精读课堪称一绝。当年张汉熙老师回国,二十六、七岁就被聘为英语教授,一定是想大展身手,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他感到无用武之地。好在后来《高级英语》给了他施展才华的机会,弥补了他的遗憾。 文/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王立礼(摘自王立礼博客)读者评论 @biancawxs:《高级英语》里的每一篇课文篇幅都很长,一册书中的课文数量也不多。即便如此,一学期下来,老师也只是挑选其中的几篇精讲,可见课文中需要解析的内容之丰厚。精读课的老师是系里的中年骨干教师,水平很高,每次精读课一讲就是两个小时(中间休息十分钟)。现在印象最深刻的还是The Middle-eastern Bazaar和Hiroshima—The liveliest city in Japan (Hiroshima的两种发音现在还记得)。 @天山上的一朵雪莲花:回想起学习《高级英语》的日子,我领略过中东集市的繁华,日本广岛的喧嚣,也欣赏过外婆的日用家当中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刻画;不知背过多少paraphrase,做过多少translation,判断过多少figure of speech,这些都是难忘的回忆。 @蒂娜的小宇宙:没什么故事,只是一段经历,你让我回想起那段痛苦又美好的记忆。Pro.Fu每一次的侃侃而谈,和战友的暗自比拼……总之我收获的是成长。你让我又爱又恨,但还是要说感谢,感谢《高级英语》,感谢因为你而结识的恩师和好友,感谢那段日子奋斗的自己。想到你的我今后怎会放弃? @宿_大仩:考研期间狂啃四遍,一直很奇怪为何高英是各校必考书目,后来才发觉其中的文章真的是常读常新,知识点涉及之广, 课后练习也不怎么简单……当年对高英还真是又爱又恨。所谓痛并快乐着 ,应该是每个语言专业同胞的真实感触吧。 @人在旅途:学着用英英字典,学着用英语解释英语,意识到英语的修辞表达——这些,就是从这套书开始的。这是自己得到的长久收益,至今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