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大家

俞大絪: 献身新中国英语专业学科建设的一代学者

作者:21ST
Aa
  • -   
  •    +
人物简介

俞大絪教授系出名门,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曾外孙女。1905年生于浙江山阴,自幼在上海麦伦女校、圣玛利亚书院等名校接受西式教育。1931年毕业于沪江大学,1934年留学英国,就读于世界知名学府牛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并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央大学执教英文。新中国成立后,俞大絪任教于北京大学,积极从事英语学科的建设工作,并且与许国璋教授等人共同完成了新中国第一套高校英语专业教材,为新中国的英语教育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66年,在文革期间含冤辞世。

执教中央大学 严师出高徒

俞大絪的英文课深受学生的欢迎,因为所有的教材都是由其亲自编写的,她根据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适合他们使用的教材,因此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或是艰涩。俞大絪所编写的教材十分注重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地背诵单词。教学内容以英语会话、演讲、辩论、英语文学名著选读、小说选读等为主。教学内容不仅丰富,而且充满趣味,加之俞大絪细致入微的讲解,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

1937年前后,中央大学西迁至重庆。在此期间,俞大絪主讲英语会话演说以及辩论。这一课程原本是为师范学院英语系本科生开设的,由于课程内容丰富,以及俞大絪不俗的讲解风格,从而吸引了大量的研究员学生选修此课,以至于每次上课时到了人满为患的地步。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俞大絪主动要求加课,但是前来学习的学生可谓是络绎不绝。为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俞大絪坚持用全英文讲课,与学生对话交流也不例外。俞大絪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在英诗选读课上,她经常声情并茂地朗诵英文诗歌,并且深入讲解每一首作品。在她的影响下,不少学生成为了英诗迷。俞大絪十分重视课后练习,每次都会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但是与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不同,俞大絪要求学生大量阅读英文原著。她每周都会给学生布置一部英文长篇小说,并且规定至少每次阅读五十页左右的内容,要求学生编写读书报告。虽然任务十分艰巨,但是却没有不听话的学生。学生们为了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往往争前恐后地去图书馆抢资料,因为当时英文原著的数量十分有限。俞大絪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脱稿复述自己的阅读笔记。同时,让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记,以考察学生的听写能力。讲完之后,她会要求其他学生用英文点评,以及提问。如此严格的教学,以至于不少学生把俞大絪的课堂比喻成战场。尽管每次上课都让人觉得紧张,但是从来没有人松懈,甚至是“临阵脱逃”的。因为在她的课上,总能够学到真才实学。

俞大絪十分热爱自己的学生,但是从来不溺爱学生。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严师”。虽然她身材娇小,看起来十分瘦弱,但是,她的严厉在整个中央大学是出了名的。她曾表示,学生可以不选她的课,但是选她课的学生决不允许逃课。旷课一次,总成绩扣十分,旷课三次,取消课程学分。规定虽然严苛,却包含着俞大絪对学生的深情。她从来不训斥学生,讲课时总是循循善诱,经常询问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学内容,如果学生有疑问,她会再讲一遍,她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只要有一个学生表示不懂,她就会重新解答一遍。因此,学生们对她心服口服。从来没有人违反她定下的规矩,因为在她那里可以学到受益终身的知识与才能。

摘自《兰台世界》 2013年28期《俞大絪与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教材改革》

参与编写新中国首套高校英语专业教材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北京大学英语系可谓是一穷二白。在这种情况下,俞大絪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英语专业的学科建设上。为了尽快将英语系筹备起来,俞大絪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全体教师团结一致的努力下,北大英语系的教育有了很大的起色。当时,俞大絪主动要求给一年级的新生讲课。作为国内少数英语教学专家、教授级别的大师,在很多人看来,应当从事更为高深的学术研究工作。而在俞大絪看来,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因此,即便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她总是亲力亲为,奋战在英语教育的第一线。一方面,她积极巩固和加深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培养起英语能力。同时,逐步引导学生从语言学习过渡到文学学习,让学生能够从英美文学中汲取丰富的养分,从而自觉地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俞大絪的这种教学思想无疑是十分先进的,并且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50年代,教育部下令实施高校英语新课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高校英语专业新教材。由于当时北大聚集了国内顶级英语学家、教育家,因此教材的编写工作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北大英语系。在新英语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俞大絪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尤其是多年来的英语学习以及教学经历,让她深刻地认识到英语 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掌握一门语言,更为重要的是融入一种文化。在俞大絪编写的《英语》第五、第六册中,俞大絪将教学内容着重在英语语言功能以及英语文学方面。同时,充分兼顾到许国璋教授所编写的第一至第四册,在内容上和风格上尽可能统一,不至于出现很大的跨度。同时,也为徐燕谋编写的第七与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这套教材凝聚了一代英语教育大师们的心血,为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套教材经过修改后,被不少普通高校作为英语教材。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英语专业教材,这部作品已经成为英语教育经典,俞大絪教授为此作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摘自《兰台世界》2013年28期《俞大絪与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教材改革》

生活态度严肃而精致的老师

从我懂事开始,在家里听到最多的人名之一,是俞大絪。我的父母都是做英文工作的,经常听他们提到:俞大絪教授当初是这么讲的,俞大絪教授当初是那么讲的。如果他们在英文方面遇到问题,就更会争论,然后结论是:我们去问问俞大絪教授好了。

俞大絪曾留学英国牛津大学,主修英国文学。抗战时期在重庆中央大学英文系做教授,那时我的父母两人都是她的学生。俞大絪讲英国小说和英国诗歌,讲得生动逼真,引人入胜,学生们都很喜欢上她的课,也记得比较迅速和牢靠。父亲曾经告诉我,他最喜欢的课,是英美诗词,俞大絪教他们唱美国民歌,如《苏珊娜》等,要求学生们背熟。后来晓得那很有好处,歌词容易背,记了单词、句型、语法,还有美国人的讲法习惯。

我小时候曾跟随父母到北京大学去看望过俞大絪好几次。她的模样至今留在我的记忆里:头发梳得很整洁,满脸是笑。她身上穿着对襟的深色丝棉袄,绣着暗花纹,雍容华贵,又平易近人。每次去,父亲通常要穿上西装,母亲则换好旗袍。我们小孩子,也都要换衣服,梳头洗脸,格外装扮。父母亲说:俞大絪教授是名门后代,又曾留学英国,生活态度非常严肃和精致。如果我们容貌衣着随随便便,是对她不尊重。俞大絪的家在燕南园里的一处平房,那房子里不很明亮,暗暗的,书房四壁都是顶天立地的玻璃书柜,里面塞满了书。每次去俞大絪家,父亲会特别热切地察看书房里的大书柜,回家就会发一通感慨:如果有一天,我也有一间书房,也能安放这样的大书柜,此生足矣。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2013年第2期 《沈宁:永远活在我心里的俞大絪教授》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