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课仍是旧一套的“making friends”。与校园学习不同,老师先是教我们与人搭讪的“套路”——先根据环境找攀谈话题,再找something in common。有了“套路”,自然是要实践的。随后,我们按照两人一组进行分组练习,要求是设置场景进行攀谈,了解对方的个人信息与爱好。两分钟后,换同伴继续进行对话,并且将之前同伴的信息穿插入对话。以此类推,直至与所有同伴完成对话,找出与自己共同点最多与最少的人。
接下来两个月的课程也与第一节课类似,每单元均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对话。我们像角色扮演一样,重现了生活中各种常见的人际交往场景,如过节日、生病、养宠物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养小动物这一单元。其实这一单元的主题是habit(习惯)。有意思的是,在课本场景对话中,其中一个人用颇为无奈的语气对另一个人说道:“Well, I’m not a morning person.”此言引起了我这个“起床困难户”的强烈共鸣。没想到老师也很喜欢这句话,她围绕这句话讲了许多知识点,从“morning person”推及“cat lover”,阐述了这一固定用法的妙处——用极简的词汇表达出了浓厚的喜爱。末了,老师随手点我用这一形式举例,我非常耿直地脱口而出:“I’m a meat lover.”成功地引起了哄堂大笑。
学英语时,最令我头疼的问题是背单词,而这一问题在交语音日记时便充分暴露出来了。老师要求我们每晚给她发送一条微信语音,跟她讲述当日的故事。这任务听起来十分简单,毕竟一条语音最长不过60秒,约合三四句话而已。但是,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词汇量十分薄弱,尤其是名词这一板块。常常在讲到一半时,我不得不停下来问老师“How can I say ** in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