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学术教研

英语课程设计的依据与结构

作者:梅德明、王蔷
Aa
  • -   
  •    +
一、课程设计的依据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在设计英语学科的课程结构时,主要依据三个方面:教育部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英语学科课程发展的现状和新的英语课程目标。

1.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为依据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教育部,2014)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养、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在这一定位中,我们需要关注几个关键词:“基础教育”确定了高中课程的基本属性,是为一个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进一步”自然是指高中课程是义务阶段的发展和提高;“提高国民素养、面向大众”说明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是大众化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强调了高中课程要与义务教育衔接,需要我们重视初高中之间的过渡。基于普通高中课程的总体定位,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一门面向大众、提高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在课程结构与要求上,需要充分体现学科的基础性、共同性、选择性、关联性和时代性,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 (同上)对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提出:“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统一设置;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要求选择修习的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专业倾向和个人发展需要设置;选修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括国家设置的拓展、提高、整合性课程和校本课程。”根据这些要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结构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大类课程组成,既体现学生共同基础的要求,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同上)对外语科目设置有明确的规定:“外语开设英语及其他国际交流中使用较多的语种。鼓励学校在确保开好一门外语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供学生选择修习。”这个规定明确了英语作为外语的一门科目在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中的定位,同时鼓励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将第二外语或更多外语归入选修课程中,特别强调在学校层面进行开发和开设。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同上)还对第一外语学分作了明确规定:必修课程6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0~8学分;选修课程0~6学分。选修课程包括两种及以上的外国语课程。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相比较,必修课程减少了4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减少了2学分。由此可见,国家对减负有实质性的措施,作了明确的减量。虽然在必修课程上,外语学科比语文和数学学科少了2学分,但选择性必修课程多了2学分,课程的升学要求与语文和数学相一致,都是14 学分。

2.以英语学科课程发展的现状为依据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中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86%以上,有的省份已经超过了90%,高中教育已渐趋大众化。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英语学科从原来只是部分人群学习的课程发展到同龄人群体中绝大部分人都要学习的课程。学习英语的学生群体大小会对课程结构与要求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譬如,在民国时期,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接受高中学历教育,更小的群体有机会学习英语。所以总体上当时的教材内容显得比我们现在的难得多,教学水平也高一级,而且学生的平均英语能力也强得多。但是现在高中教育已接近普及,当全民都能够接受高中英语教学时,课程的结构与要求势必要作相应的调整。

事实上,英语课程学习的群体不断增大与课程难度的矛盾已经日益显现,学生在英语学科上耗时多、效率低的现象不断困扰着学生、教师和家长,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复杂,应试教育越演越烈、教学方式陈旧、学习方法不当、学校教学外部环境不理想等都会成为其中的消极因素,但课程结构不合理和课程要求过高也应引起重视,所以降低课程难度、减少课程内容、完善课程结构、提供更多的选择应该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

社会的发展急需外语人才,这一点也对外语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绝对数来说,现在人们的英语水平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而且外语教学的质量还在不断地提高。我们不能由于英语学科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降低课程要求,而实施平均主义,为了共同性牺牲个性与特色的发展。课程结构的调整要确保各个层次的发展需要。课程设置的多元性也是这次修订工作的重点之一。

3.以新的英语课程目标为依据

本次课标修订将英语学科的课程总目标从由强调培养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转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是学科要发展的核心素养。要实现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必须有课程内容作支撑和教学行为作保障。

课标把语言能力定义为:“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毋庸置疑,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语言能力的两大主要因素,而这两大因素也须基于语篇才能有机地整合起来并产生实际意义。一个语篇必有涉及社会情境的主题,具体传递的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等都是属于文化内容。要提高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行为策略是保障。

文化意识应该是在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修养的培养、跨文化行为的实践以及文化价值取向教育等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但其发展的基础离不开语言能力,也就是说,文化意识是在具体的语篇学习中逐渐发展的。而语篇正如上所述,是基于社会情境中融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语篇的学习离不开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

思维品质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心智保障。语言能力提升、文化意识形成和学习能力提高都离不开高质量的思维,而具体的英语学习活动又是增强思维能力的途径。准确理解主题、正确解读语篇、有效表达自己、主动调适学习策略等活动都需要有高质量的思维,同时它们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同样,英语学习能力也是在具体的英语学习活动中逐渐提高的。带有主题意义的语篇自然是训练学习能力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学生通过主动调适学习策略,不断尝试信息获取和传递等学习活动,努力提升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大要素,教学方式就应该是以课程内容六要素为一体的整合式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在六要素整合式学习活动中不断实践、不断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实现“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课程总目标。

二、课程结构

修订后的课标设计了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结构(见表1)。三类课程主要特色是课程的分层与分类相结合,体现一门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多元性。从纵向递进角度看,通过必修课程,与义务阶段的英语课程形成关联;通过选择性必修课程,与大学学业形成关联;通过选修课程中的提高课程,与大学英语语言专业或对英语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形成关联;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的提高类课程是从低到高水平分层的递进关系,分别是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见课标“学业质量标准”)。从横向平行角度看,选修课程中的基础类、实用类、拓展类和第二外国语类等分类课程满足各个阶段学生的多元需求。

1. 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由国家设置的、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旨在建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其入口段与义务阶段英语学科教学衔接,体现课程的过渡性;必修课程的出口段,以高中英语学业水平考试为标准,评估学生是否达到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一,完成普通高中英语学科的学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应以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一为命题的主要依据,考查的内容应是义务段英语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内容标准范围之内。必修课程体现了学生的共性需求,是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需要。

2.选择性必修课程

选择性必修课程是由国家设置,满足学生专业倾向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所谓选修,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业和职业规划上。如果不打算继续升学,可以不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如果有升学规划,则必须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如果有英语学习兴趣,或在今后就业规划中有英语的要求,也可以修习该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入口段衔接必修课程,学生完成必修课程,并通过学业水平考试,他们的英语应该达到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一;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出口段,则为学生完成选择性必修课程后,可以参加高考。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课标设定的英语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二,命题的内容要以义务段英语课程、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有关内容标准为依据。选择性必修课程既是学生的个性需求,又是有升学要求的学生的共同基础。

3.选修课程(提高类)

选修中的提高类课程由国家设置,满足三类学生的需求。他们是有英语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升学规划中以英语为专业发展方向的,以及在今后的职业规划中有特殊发展需求的学生。提高类课程是选择性必修课程的递进。修习者必须先完成选择性必修课程,并达到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二。修习完这类课程,合格者应该达到英语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三,但国家不设专门考试来检测提高类课程的学业质量。有这类课程要求的部门或学校可以依据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三自行命题,考查内容要以义务段英语课程、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提高类课程的有关内容标准为依据。选修提高类课程的词汇要求为在选择性必修的基础上增加1000~1200 个单词,但课标不规定具体词汇。选修提高类课程是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差异发展的体现。

摘自《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高中英语新课标解析》 (梅德明、王蔷主编)一书,本文有删减。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