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
从考查语言知识到测评核心素养 高考英语科目砥砺前行的改革之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四十年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四十年是中国英语教育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四十年,作为英语教育的一个核心环节,高考英语亦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改革之路。记者试图沿着这条道路找到几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路口,由此折射出我国英语教育不断探索、走向成熟的历程。
恢复高考初期:外语注重知识考查
1977年,教育部宣布恢复高考,但仅要求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参加外语考试。“从恢复高考到外语成绩被按100%计入高考总分,外语学科经历了7年的时间。”长期从事教育考试外语科命题工作的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刘庆思如是分析。据其介绍,从1978年起,所有考生均可参加外语考试,但成绩仅作为录取参考;报考外语院校或外语专业的,在外语笔试成绩计入总分的情况下,还须进行口语考试。1979年,报考重点院校考生的外语成绩按10%计入高考总分。
1980年-1982年,报考本科院校的考生,其外语考试成绩分别按30%、50%和70%计入总分;从1983年起,外语成绩按100%计入总分。报考专科学校考生的外语成绩是否计入总分,由各省、市、自治区确定。
刘庆思指出,1977年恢复高考时,试题命制工作由各省份具体负责,因此各地命制的英语试卷在考查内容和试卷结构方面差别极大。1978年至1988年,教育部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形式。这一时期,高考命题的组织管理方式基本稳定,也使得英语试卷具有了一些共同的特点。
恢复高考初期,高考英语科目重英语语言知识考查,轻语言运用能力考查。当时,我国的英语教学仍处于较为典型的语法翻译法阶段,语法规则、句型练习是英语教材中的主要内容。与此相适应,高考英语试卷中设计了大量语言知识考查类的试题。以1983年试卷为例:全卷分为8个部分,分别为单词辨音、单词拼写、单词释义、句型转换、选择填空、动词填空、完成句子和阅读理解。语音、语法和词汇知识是考查重点,所占分值约为64%,翻译和阅读仅占全卷分值的16%和20%左右。
20世纪80年代:高考英语标准化改革
了解,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大量派遣公派人员出国留学。由美国举办的英语考试“托福”考试费用高昂,教育部于是委托原广州外国语学院研究一套英语考试系统——出国人员英语水平测试(EPT),由桂诗春和李筱菊主持。这套考试系统后来获得了国际承认。
1985年,全国高考英语考试标准化改革启动。所谓英语标准化考试,是指采用教育测量技术,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测量,符合标准化考试规范要求的大规模考试。其目的是提供公认的客观标准,通过对学生英语运用的抽样检查来确定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
桂诗春和李筱菊再次被教育部赋予重任。桂诗春等认为,标准化考试的目的就是建立稳定、统一的标准,使之成为可信的、有效的测量工具。标准化考试要求三个统一性:一是试题的统一性,即试题的要求、内容、题型、格式、难易程度必须稳定;二是分值的统一性,即各次考试所得的分数是等值的、可比的;三是考试条件的一致性,即保证各地考生是在相同的条件下应考的。这三个统一性互为作用,才能达到标准化考试的目的。对此,桂诗春提出要贯彻“四化”原则,即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电脑化。
1988年,鉴于广东的试验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测量与统计理论的研究,国家教委给广东颁发了“标准化考试改革先驱”的牌匾。从1989年起,高考英语试卷开始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进行命制,并有了自己的英语名称——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 (MET)。
从1991年起,我国所有高考科目实行标准化考试。随着高考标准化的推进,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光电阅读器和计算机技术逐步在我国考试管理各领域中得到全面应用,实现了我国考试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高考标准化改革的历程,初步完善了我国高考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我国当今时代的高考进一步改革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我国考试科学发展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1世纪: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外语“一年两考”
2013 年 11 月 12 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同年12月,教育部通过官方网站就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征求民意,其中再次提到,根据新的高考方案,外语将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拟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选取考生的最高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并由考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这些消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当时由于改革方案并未明朗化,社会对此产生了诸多猜测和误读,例如,取消英语高考或降低英语高考分值被认为是教育部门发出了“英语不再那么重要”“外语学习要为母语让路”等信号。对此,外语教育界和社会各界人士极为关注甚至担忧。
2014年6月,外语教育界知名专家陈琳、胡壮麟、胡文仲、戴炜栋、文秋芳、刘道义、龚亚夫、程晓堂等十余位学者在北京深入探讨了外语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关键问题。他们认为,此次外语高考改革将成为中国外语教育史上一次重要事件,对中国外语教育尤其是对基础阶段的外语教学将产生深远影响。外语学术界有责任和义务引导教育界和社会公众准确解读和评估此次英语高考改革决定的背景和意义,帮助细化与完善相关改革方案,促使外语教学与评估方式回到理性科学的轨道上。
专家们讨论后认为,高考英语改革的初衷与意义应在于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并绝非削弱外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考试,如何保证考试信度与效度,减少一年多考和提前考试对正常课堂教学的冲击,是外语学术界应密切关注并提供具体研究成果、应对举措的重要课题。陈琳同时建议,针对外语高考改革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措施,根据专家们达成的共识,形成决策咨询报告上报国家高层领导。
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并明确提出“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不久,首批试点新高考改革的浙江、上海两地发布高考改革方案,均表示外语将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自此,高考英语正式开启“一年两考”的新征程。
同样在2014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并将提炼学科核心素养列为重点工作目标。2018年1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并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程晓堂提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英语教育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考试体系和考试命题理念与技术,因此,应全面评估现有主要考试的试题形式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继续使用的必要性,甄别出与核心素养理念存在明显偏差的题型以及可以替代这些题型的其他形式,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目前已经使用的能力立意的考试题型,以凸显问题情境在测试学生核心素养水平中的作用。
可以预见,如何测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考是否将涵盖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如何测试那些不具有可测性或可测性比较低的素养等问题将成为英语教育界和语言测试界未来研究的重要着力点。
1978年:所有高考考生可以参加外语考试;
1983年:本科院校将考生外语考试成绩按100%计入高考总分;
1985年:广东省开始试行高考英语标准化考试;
1988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出版了第一本考试说明《1989年高考英语科考试说明》;
1991年:高考各科分值由原来的120分或100分统一提高为150分;
2003年:全国各地统一使用了含听力部分的高考英语试卷;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规定外语科目一年两次考试;
2018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英语课程的四大学科核心素养,未来将探索如何通过高考测试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