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大家

蔡廷干: 英译中国古典诗集的首位中国本土学者

作者:21st
Aa
  • -   
  •    +
少年留美 树立国际视野

蔡廷干1861年3月6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蔡廷干虽家道清贫,但仍接受私塾教育。10岁时,蔡廷干赶上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从此改变了他以后的人生道路。

1871年,经曾国藩领衔奏请,清政府同意了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选派幼童出洋留学的建议。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向西方选派留学生——计划从全国各地选派聪颖子弟,在上海设立的预备学校学习后,选拔优秀者共120人分四批前往美国留学。但那时中国社会风气未开,大多数国人还恪守着传统观念,仍把熟读四书五经、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视为追求的理想,很少有人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往“洋鬼子”的国家。因此,在所选派的幼童中,以来自容闳家乡——广东香山——的孩子居多。蔡廷干被引荐为第二批幼童前往美国。

赴美后,蔡廷干最初在康纳狄格州哈特福德语文学校学习,随后进入新大不列颠中学读书。和大多数留美学生一样,蔡廷干受美国社会风气和教育思想的影响,日渐对中国固有的传统产生了抵触情绪,他是率先剪掉辫子的几名留学生之一。结果,留美学童日渐增多的“出格”行为,终于引发了清政府的干预行动,1881年下诏撤回全部留美学童。尚未从美国高校毕业的蔡廷干,只得提前结束留学生活。尽管未能完成学业,但留学美国开阔了蔡廷干的视野,使其具备了良好的国际知识基础。

晚年译诗 向西方传播中华文化

蔡廷干1881年应诏提前回国后,曾在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服役,先后参加了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海战。从20世纪初开始,蔡廷干进入政界,辛亥革命后曾任税务处会办和大总统府副大礼官等职。蔡廷干后来曾出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和税务督办等要职,并且短期担任内阁代总理。

蔡廷干晚年退出政界,卸去所有公职,潜心研究国学。他除了应邀在大学做有关中国文学的讲演外,还将西人学术手段“索引法”用于中国经典著作《道德经》的研究,所著《老解老》一书属于开先河之作,在学术界获得极高评价。蔡廷干的另一里程碑式的著作是《唐诗英韵》,这是首部由中国本土学者完成的英译中国古典诗集。

《唐诗英韵》(Chinese Poems in English Rhyme)一书于193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其翻译过程持续近三十年,其中部分篇章曾在1905年发表于上海的英文刊物《亚东杂志》(The East of Asia Magazine)。全书包括39首五言诗和83首七言诗,涉及唐、宋两个朝代的作品。

蔡廷干翻译此书期间,正值中国国力羸弱时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改善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形象,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更多的同情,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进入20世纪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文化陷入危机,人们希冀从东方文化特别是古老而神秘的中国文化中寻找出路。从蔡廷干开始翻译到《唐诗英韵》在美国问世,正是美国社会热衷于唐诗的阶段。蔡廷干在这一背景下对外译介中国古典诗歌,无疑契合目的语社会对中国文化的期待。

《唐诗英韵》122首作品全部来源于《千家诗》。《千家诗》是中国古代蒙学经典,由宋代谢枋得编选的七言诗集《重定千家诗》和和明代王相编选的《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受编选者视野所限,书中不乏平庸之作,但大部分诗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唐宋时期诗歌创作的成就。《千家诗》作品题材多样,涉及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咏物题画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也可以让人从中领略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方式。

蔡廷干刻意通过译诗展现中国人性格中热爱闲适生活、渴望内心宁静、追求天人合一的一面。蔡廷干还希望西人在阅读《唐诗英韵》之后,能够充分认识中国人崇尚自然、热爱和平的秉性。蔡廷干也希望通过《唐诗英韵》传达自己的政治理念。他在国际事务中素来主张中庸之道的理念也通过译诗得到体现。

《唐诗英韵》所选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有些作品以友情和爱情为题,重在烘托亲友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或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如王维的《送使安西》、李白的《静夜思》等;有些诗作描绘节日景象或感喟时令更替和岁月流逝,涉及到中国传统节日,如白玉蟾的《早春》、王安石的《元日》、朱熹的《春日》等;有些作品着重描绘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如范成大的《田家》《村庄即事》等;反映上层人士闲情逸致的有朱熹的《泛舟》、程颢的《春日偶成》等;刻画世态炎 的有李适之的《罢相作》等;描写自然景色或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比重,如苏轼的《西湖》、韩愈的《初春小雨》等;咏物怀古的诗歌有刘禹锡的《乌衣巷》、孙逖的《观永乐公主入蕃》等;反映古人冥想沉思的有王维的《竹里馆》、钱启的《江行望匡庐》等。这些诗歌从不同角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宋时期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

精益求精 尽显学术情怀

北京首汽集团退休干部张建衡收藏了《唐诗英韵》的打印稿手校本,这是了解该书翻译出版过程的宝贵资料。手校本共分四册,系《唐诗英韵》正式成书前不同阶段的两份校对稿。现存手校稿中留下了蔡廷干不同时期的大量亲笔手迹,以及曾为此书作出贡献的另外几位学者的相关资料,比较翔实地记录了译作出版之前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历程。

从手校稿可以看出,蔡廷干在原作选择上颇费思量。一方面,原作主题需与其译介动机相契合;另一方面,原诗艺术价值需得到其认可。末次手校稿原拟收录的绝句为130首,前期手稿篇目更多,但蔡廷干最终忍痛割爱,只精选了其中的122首。两份手校稿中,目录部分均有若干作品的标题被划上横线,正文中也都作出了弃用标记。如白居易七言绝句“直中书省”本已译磬,且已经历数次改动,但末次校稿中译诗左侧被打上蓝色的问号“?”,右侧则用红笔标出“不採”字样,可见蔡廷干几经斟酌,最终决定弃而不用。

蔡廷干在翻译过程中严谨的学术态度可以从手校稿中略见一斑。几乎每首译诗都经过译者本人或友人多次修正,如王安石的《北山》、李适之的《罢相作》等作品更是数度将原译划去,推倒重译。译稿许多页面修改痕迹密密麻麻,有的页面可发现五六种不同的修正笔色,而且笔色深浅不一,书法也不尽相同,足见译者用心之投入。

考虑到英语读者的接受习惯,蔡廷干将《千家诗》中的五绝和七绝分别译成英语传统诗歌的五音步抑扬格和六音步抑扬格。对中国学者而言,把握英诗格律并非易事。手稿中,像林升的《西湖》、杜甫的《漫兴》等译诗页面,均将英文重读音节在诗行上方标出,蔡廷干对译诗韵律的追求可见一斑。

蔡廷干对一些重要词语的译法也是精益求精,几经推敲,反复考证。如在翻译《春日》一诗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中的“等闲”二字时,译者先将其定位为“轻忽之词”,又在空白处列出前人诗歌中该词的常见含义,如张谓“心中万事如等闲”诗句中,“等闲”意为“不留意也”,而在李商隐诗句“等闲飞上别枝花”中则意指“一般也”,同时还列出了汉英字典乃至日语字典中的各种释义。

为了保证译稿质量,蔡廷干在翻译过程中曾向众多中外人士求教。因其特殊背景和经历,蔡氏与许多在华外国各界人士建立了友谊。

《唐诗英韵》系中国本土学者向西方系统译介本国传统诗歌的滥觞之作,译作出版后学界评价不一。华人学者任泰曾在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著文称赞蔡的译作远胜汉学家亨利·哈特的《中国市场》等同类译作。钱锺书先生则在早年写成的《英译千家诗》一文中指蔡的译诗“遗神存貌”。蔡廷干国学功底深厚,同时熟悉国外出版惯例和读者接受习惯,译诗水准总体上值得肯定,但他和其他许多从事对外文学翻译的中国学者一样,在英语诗体的把握上远远没有达到驾轻就熟的地步。蔡廷干身为晚清和北洋时期上层官僚,较早认识到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国门的重要性,并且身体力行,这种意识实属难能可贵。

根据石建国《蔡廷干:民国军人外交家》、马士奎《蔡廷干和<唐诗英韵>》《<唐诗英韵>和蔡廷干的学术情怀》综合整理。

MIDNIGHT THOUGHTS

My bed was radiant with a shining light

Which I, in wonder, took for frost so bright.

With upraised head the shining moon I spied,

With drooping head I thought of home and sighed.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