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副刊

《致经典》——《清明》

作者:21ST
Aa
  • -   
  •    +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The Mourning Day

Wang Yucheng

With nor flowers nor Wine I passed the Mourning Day,

As drear as a friar begging all the way.

I asked my neighbor for new-made fire last night,

Lighting my lamp at dawn,

I may read by its light.


(我国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译)

王禹偁,《东都事略》和《宋史•本传》都说他世为农家,《邵氏闻见后录》谓“其家以磨面为生”。九岁能文。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他对仕途充满抱负,曾在《吾志》诗中剖白:“吾生非不辰,吾志复不卑,致君望尧舜,学业根孔姬”。他为人刚直,誓言要“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

与杜牧不同,王禹偁的这首七言绝句作于他贬居商州期间(991-993年)。清明节这天,本应出外踏青赏花,举杯畅饮,使生活增添几分乐趣。可是此时诗人一贫如洗,既无花又无酒,如置身于荒山寺庙里的和尚,清冷孤独,无所慰藉,兴味索然,遂作诗求乐趣慰籍。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此诗风格质朴,用笔传神,在选题上独具一格。

诗作前二句开门见山,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时节,到这一天,人们不论贫富,都要穿着春装,到郊外去赏花踏青。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观赏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郁心情的日子里,我们的诗人却兀坐家中,既没有花酒助兴,也没有高朋作陪。在这样的情况下“过”清明,诗人往日的孤寂心情不就更为典型地表现出来了吗?因此,诗的第一句看似平常,实则含义颇深。

在这样的情绪下,诗人进一步加深这种沉重感。“兴味萧然”本已经勾画出作者百无聊赖、孤独寂寞的心情了,他又用“野僧”作比,一种“物我两忘,四大皆空”被世人遗忘、自生自灭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凄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作后二句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而清明的前一天为寒食节,古时有禁火的风俗。清明过后方能重新生火,故称新火。昨日,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生活所需,而诗人在这里只说“分与读书灯”,这就使兴味得以转化,是一种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萧然”迥然有别: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火炬,驱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净化,另有一番“兴味"在心头。这种“兴味”的内在涵义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兴味。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形象才显得生动形象,才能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清明佳节。

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寥寥数语,质朴平实,于小处见大,自然揭露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教授赵传仁在《诗词曲名句辞典》中称赞此诗:赏花饮酒的欢乐被贫困剥奇,清明节过得索然无味,清苦得象荒山野寺的和尚。此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贫苦知识分子的清苦生活。

在许渊冲的译诗中,前两句“day”“way”和后两句“ night”“ light”分别押尾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感强。在文学性上,译诗用法简洁准确,与王禹偁提倡的“句之易道,义之易晓”相呼应,可谓平易、清新、旷远。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13028878号-12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