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教学论坛

探究学习方式 构建和谐课堂

作者:薛京生
Aa
  • -   
  •    +
  编者按: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学习方式、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因素以及如何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习方式各异的学习者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文中作者强调指出,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协调统一教与学的过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改善其学习态度和行为,提高外语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将“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基础阶段的英语教育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近年来,国内外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即由研究 “如何教”转向“如何学”,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关于外语学习者学习方式的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会学生学习”“授人以渔”的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外语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和接受。本文将对外语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内涵,学习方式的分类以及学习方式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学习理论注重知、行统一

  学习是获得新经验并引起内在素质与外在行为变化的过程,是经验与素质的累积、更新、重构的过程。心理学认为,训练、练习、读书不等于学习,只有训练、练习、读书对学习的行为产生作用的时候,学习这一过程才得以发生。行为主义强调外在行为的变化,而认知学派强调内在潜能的变化。

  中国思想史专家蔡尚思说:“‘学’包括知行二者,知又在于行,不能实行不算真知。”

  从以上关于“学习”的概念阐述,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学习心理学的发展,学习者表现出的知行脱节现象,日益受到重视。学习理论更注重知与行的统一,更注重学习者外在行为变化与内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潜能的变化。

  学习方式VS学习方法

  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又称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Herbert Thelen)于1954年首次提出,但至今仍没有广泛认同的定义。从目前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种关于学习方式的阐述:

  1.学习方式主要是认知方式

  某些语言学家认为,是学生个体在学习(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积极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它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受到偏爱的和习惯化了的态度和风格。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他们的心理能力的发展。

  2. 学习方式比学习方法更重要

  另一类观点时,学习方式比学习方法更重要,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目前,教育理论界对学习方式这个概念已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学习方式不仅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还指学习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3. 学习方式与学习者母语文化背景知识关系密切

  应该指出的是,学习方式与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背景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对学习方式的探讨必须与学习者的具体文化背景相联系,这也是近年来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一个明显的趋势。

  4. 学习方式是包含许多具体学习方法的集合

  不同的学者对学习方式提出过不同的解释和定义,但总的来说,学习方式是指包含许多具体学习方法的一个集合。如果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审视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主要类型有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即他主学习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 如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又有接受型和发现型两种,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在关系上也是相辅相成的。

  学习方式的不同类型

  美国学者费尔德(R. M. Felder)和亨利克斯(E. R. Henriques)就外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研究,他们从学生对信息的选择、获取、加工、理解和组织五个角度出发,将学习者分为五组两两相异的十种类型。

  1. 感知型和直觉型学习者(sensing and intuitive learners)

  感知指通过感官获取资料。感知型的人更多地依赖自己的感知经验;感知型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注重具体事实、资料、实验,遵循学习规则,循规蹈矩。这类学生在学习中认真细心,注重细节,但不喜欢复杂的问题,因此注重重复性操练和记忆词汇、语法的课堂教学更适合感知型学习者。

  直觉型的人依赖自己的直觉,这类学习者偏重于抽象思维,富于想象,能较好地处理原则、规则和理论方面的问题,他们喜欢变换花样,不喜欢重复。较感知型的学习者而言,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新概念及规则中的例外,学习速度快,马虎粗心,容易对细节感到厌倦,但对复杂的问题感兴趣,因此他们喜欢复杂、富于变化的课堂教学。

  2. 视觉型和言语型学习者(visual and verbal learners)

  视觉型的学习者喜欢信息以直观的形式(如图片、表格、图表、电影、表演……)而不是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形式呈现。言语型的学习者则更易于获取通过口头或书面语言形式所提供的信息。

  3. 积极行动型和思考型学习者(active and reflective learners)

  将获得的信息转化为知识的复杂的智力过程可分为两类:积极实验的过程和思考观察的过程。前者是外显的活动,如用某种方法检验通过讲座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性。后者是内省的思考,包括仔细考虑、研究、处理信息等。积极行动型的学习者具有天生的积极实验的倾向,他们能在进行一些身体活动的情况下(如参与表演)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思考型的学习者则通常是在对呈现信息进行思索、加工后,才能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4. 递进型和综合型学习者(sequential and global learners)

  递进型的学习者以相关联的组块吸取信息,理解教材。他们在学习中不注重对教材的完整理解,缺少对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忽视所学内容与别的科目和规则之间的相互关系。大体而言,递进型的学习者对于语法结构和对比分析运用得较为自如,倾向于把词和句分解为组成成分,喜欢语法分析的结构严密的教学途径。

  综合型的学习者通过似乎毫无联系的片段吸收信息,跳跃式地理解所学内容, 他们在掌握所学内容的细节时,首先必须明白所呈现的材料和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及先前的经验有什么联系。在掌握总体情况前,综合型的学习者学习速度较慢,在做作业和测试中往往成绩不佳,但一旦他们从总体上把握了内容,便能准确领会递进型学习者所领悟不到的知识之间的联系。综合型学习者善于学习语调和节奏,喜欢使用整体策略,如猜测词义、寻找中心意思等,他们比较容易适应结构相对较松散、自由的教学途径。

  5. 归纳型和演绎型学习者(inductive and deductive learners)

  归纳是一种推理过程,由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的原理和规则,演绎过程则以相反的方向进行。归纳型的学习者喜欢对呈现的教学内容进行观察,推断其中起支配作用的原则。演绎型的学习者则更愿从规则开始,推演出结果,付诸于实践。

  总之,现代学习方式包含许多具体的学习方式,它以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是一个包含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心理和学习过程等内容的开放性学习系统。它的本质特征主要包括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交互性和生成性。

  协调统一教与学的过程

  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极其重要的。由于经验背景不同,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常常会有不同的理解,采取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可有意识地计划自己的学习策略;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特点,不断地根据教学目标和需要,随机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师可能会发现,有些学生听课效果不佳、成绩不好或某些语言活动参与意识不高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差,而是因为教师的教法、测试方法不适合教学对象。

  研究表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和谐统一,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学生如果长期处于和自己的学习方式不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不仅学习效果不好,而且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甚至还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为了更好地协调统一教与学的过程,教师应做到:

  1. 教师应针对学习方式各异的学生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如果教师能考虑到课程水平、学生年龄等因素,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将实例列举和概念性阐释结合起来,感知型和知觉型的学生则会获得很大收益。

  另外,学习者参与的学习活动(如对话、课本剧表演、小组间的竞赛等)和有思考性的练习(开放性的问答练习、翻译句子或书面表达等)结合起来,则能促进积极行动型和思考型学生的学习。

  在讲授知识型课程时(如词汇、语法等),教师应善于设置一定的语言情景(即能唤起学生过去的经验和引发想象的情景),适应知觉型、综合型和归纳型学习者的学习方式。

  注重形式训练的结构式教学途径相对来说适用于演绎型和递进型的学生,而强调自由交际的语言文化内容则更受归纳型和综合型学生的欢迎。

  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使用直观教具,如图片、幻灯、投影和录像等,这样既有利于视觉型的学生学习,对综合型的学生也大有益处。积极行动型的学生通常是在和其他同学发生互动时学得最好,所以教师应充分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

  学生的学习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文化、年龄、性别、性格以及来自他人的鼓励等。学生的性格差异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独立型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主动、积极,学习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但同时也愿意听取别人的建议。而依赖型的学生则只愿意学习教师布置的内容,对知识缺乏好奇心,过分依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2. 教师应引导学生调节学习方式,帮助其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好坏之分,教师不应按照自己的喜好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而是应引导、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加强在课堂上对各种教学模式的适应能力。

  结论

  从教与学的关系上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教师要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观念,学会研究学生和他们的学习方式,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努力构建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从而真正使教学成为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

  作者简介:薛京生,天津耀华中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天津市学科带头人。

  征稿信箱:shaojinrong@21stcentury.com.cn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