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教学论坛

国内英语教学研究期刊最新论文摘要

作者:21ST
Aa
  • -   
  •    +
  为了让广大读者及时了解最新的英语教学科研动态和学术成果,《英语教学周刊》在每月最后一期选登国内外主要教学期刊近期发表的优秀论文摘要,以满足广大英语教师加强业务学习和交流、改进教学技能的需要。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从理解到行动  内容摘编: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目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状况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主观能动性亟待增强。本文首先从英语校本课程的内涵探讨入手,进而阐述英语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了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适应校本课程开发实际需要的现状,最后对保障英语教师顺利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机制做了初步思考。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教师专业的发展以及学校特色的形成三个方面。英语教师课程开发和管理意识与能力的欠缺,是目前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困难。要改变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适应校本课程开发实际需要的现状,需要学校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营造良好的氛围。本文作者认为,构建促使教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的机制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1.切实保证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时间和精力。2.通过多种途径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校应通过上岗培训、校外短期培训、教师进修、与校外机构合作、寻求课程专家的指导等多种形式,使教师了解课程理论和课程知识,认识到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程序和步骤以及实施要领等。3.创设有利于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学校要努力形成合作、支持校本课程开发的校园文化,激发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杨振 江苏省常州市北郊中学  选自2005年第6期
  如何发挥考试与教学的和谐关系  内容摘编:教学与测试是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我国特定的外语教学环境下,两者间的关系尤为密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试已经成为外语教学过程中一项可被利用的资源,而这一资源利用的好坏往往取决于考试与教学的关系是否得到和谐的处理。一般来说,考试主要有以下四种功能:1.学绩评价功能:考试能有效检测出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2.信息反馈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考试提供的信息来评判教学质量的高低,分析所采用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并及时改进课程计划或课程内容,使教学可以有的放矢;学生也可以很好地利用考试结果所提供的信息,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或者不足。3.问题诊断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考试,确定学生掌握的知识所处的目标层次,找到学生出现问题的症结。4.动机激励功能:考试能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考试与教学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考试功能的发挥。在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阶段,各类相关考试受高考这个具有个人选拔功能的大规模水平考试影响太深,因此,考试与教学的关系没有达到和谐的状态。为此,我们建议基础教育的外语教学应该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改进:1.将测试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扭转现在测试内容与不相符合的畸形局面。2.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亲自编制试题,使考试形式真正服务于内容。3.学绩测试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一定的系统性,做到重点突出、针对性强,这样才能做到合理评价学生的成绩,也有助于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以便及时克服或纠正。4.适当减少考试内容。这不仅是对考试资源的合理支配,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考试对学生的动机激励作用。  
孔德惠 高丹薇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选自2005年第5期
  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之我见  内容摘编:培养初中生初步的英语写作水平是新时期英语教学的需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作者从如何打牢基础,应采用的方法以及写作技巧的传授和训练几个方面对培养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问题做了探讨。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英语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在这几个方面的能力中,写是要求较高的一种能力,也是较难培养的一种能力,但实际上,写又是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本文作者认为,培养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打基础。培养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必须从基础开始,这主要包括用词、造句、连词成句、句子合并、句型转换几方面的内容。二、定方法。可以采用说写结合法、读写结合法和听写结合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三、练技巧。初中生要写的主要是英语记叙文、说明文和应用文,所以教师应让学生熟悉这三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并加以必要的训练,这也是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所必须的。英语应用文是初中生写作的重点。英语应用文种类很多,初中生主要应该掌握普通信件、日记、通知、启示等的写法,其中最主要的是信件的写法。  
谢红芳 浙江省湖州市第三中学  选自2005年第6期
  从新课程改革角度探索中学英语师资培训思路  内容摘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师资培训已成为教育界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在客观分析中学英语师资现状的前提下,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剖析师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从培训目标、内容和方式层面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为建构师资培训模式提供理性框架,进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长足发展。一、培训的目标定位。为适应时代要求,推进新课程改革,应重新定位教师培训目标。通过系统科学的师资培训,要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掌握先进理论,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二、培训内容设置。中学英语师资培训内容可分为教学理念更新、理论知识拓展、教学技能培养、科研课题研究四个方面。三、培训操作方式。1.严格教学计划和管理,创设良好的培训条件。2.整合各方师资,提升培训层次。培训高校可根据具体课程设置,整合优势教学力量,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针对性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实用性。3.运用不同教学方式,提高培训实效。在师资培训过程中,应结合新课程改革需求,以研究性学习理论、互动理论和反思教学理论为依据,注重采用各种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如协作探究、反思讨论、实地考察等进行培训,以开启学员的思维,培养其合作精神,提高其教学技能。4.创设多元评估体系,保证培训质量。教师培训也应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相融合,建立评价指标多元化、更加重视培训过程的评价体系;突破传统定量终结性评定的桎梏,将学员学习过程的表现也纳入评估体系。  
王雪梅 康淑敏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选自2005年第6期
  从中介语石化现象看《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实践中的误区  内容摘编:中介语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从理论上讲,应随着语言输入的不断增加逐步向目的语靠拢。然而,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语言学习者的外语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处在一种仿佛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这种现象就是中介语的石化。《新课程标准》的研制全面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对提高我国高中外语教学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其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矫枉过正的做法,对教学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助长了学习者中介语的石化。以下是新课改实验中存在的教学误区和应采取的相应对策:1.教师过高估计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忽视了语言准确性的训练,造成学生的某些语言错误石化,如名词的单复数,he和she 的混淆,及冠词的添加等等。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便于交流,使用单一的句子结构,简化目的语系统,因此,过多地使用交际策略,也会产生语言能力石化。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握好训练学生交际策略能力的“度”。在鼓励和培养学生运用交际策略的同时,要防止“本末倒置”的现象。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完成任务时语言的流利度,忽视了否定的认知反馈的积极作用。课堂上,教师很少纠正学生的错误,只在旁边当“组织者和帮手”,而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这样,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必然会产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纠正性反馈是完全必要的。但教师还应注意尊重学生,策略地处理学生的错误,既不伤害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同时又让他们意识到有必要纠正其不正确的语言形式。3.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学生多讲,教师尽量少开口,甚至不开口。但是课堂上缺乏正确的语言形式的输入,也会导致学生语言能力的石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安排一些教师话语,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起到观察者和参与者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认识并鼓励他们大胆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努力避免中介语的石化。  
岑海兵 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选自2005年第7期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研究型教师——教师发展的方向  内容摘编: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英语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成效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中国目前外语教育(主要是英语教育)的低效,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素质有关。教师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了解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测量学、脑科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教师只有成为研究型教师,才能更好地搞好教学,走出应试教学的怪圈,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外语人才。为了更好地从事研究,教师就必须掌握研究的方法,一般说来,教师可以从事研究的领域包括:理论研究法、教学实践法、科学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反思研究法。当然,教师不可能在一个真空的环境中发展。每个教师都需要从他人那里汲取营养,同时也需要给他们提供参考。教师研究成果的传播在促进教师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为了保证教师的发展,建立一个研究的群体和组织以及良好的教师促进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要促进教师的发展,就要贯彻发展性、过程性、真实性的评价理念,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采用教师成长档案的方式,如实反映教师的绩效和发展。  
司桂凤 河北邯郸学院  选自2005年第2期
  关于开设英语影视欣赏课的构思  内容摘编:英语影视欣赏是高中新课程改革设立的选修课之一。影视以其直观的手段,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可以增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辨认是非的能力,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优良品质、净化精神境界的目的,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学习方法之一。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际对英语影视欣赏课程教材的选择、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模式等进行了分析。学生对他们所喜爱的影片会有浓厚的兴趣,并能产生情感共鸣。所以,选择的影片首先必须为学生所喜爱,能吸引学生。为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想,教师可以通过同部分学生进行谈话的形式,也可以使用问卷的形式征求他们的意见。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影视发展的动态,通过多种渠道使自己对影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影视欣赏课应以欣赏为主,尽可能避免因英语水平差异过大而带来的诸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对英语水平较高者提出较高的要求,不断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力求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而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不做过高要求,否则他们会失去兴趣,也无法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英语影视欣赏课程可以分为导看、观看及讨论、学生影评或故事简写的创作、经典对白总结和电影对白模拟表演等。  
李巧 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选自2005年第3期
  研究型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编:本文探讨了研究型学习的现实意义,并结合实践论述了研究型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型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适用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它可作为独立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获取知识。通过研究型学习,能够使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活动,获得亲自体验逐渐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其学习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在开展研究型学习之前,本文作者认为,教师应做好准备工作:明确研究的目的,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行学习计划的安排;制作自我评价表、小组互评表等等。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它的许多优势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但是研究式教学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如它比接受性学习方式要多花很多时间,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都采用研究的方式,而且有些内容也不适合于采用研究的方式。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以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阚晶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外语组  选自2005年第3期
  关于分层英语教学的报告  内容摘编: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体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综合交替运用班级、分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效果上争取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减少学生流失、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甚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都是很有效的。分层施教起点低,能多层次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竞争性,淡化了形式,注重了实际,具有保尖、促中、补差生的作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00年至2002年进行了英语分层教学的实践,从目标和结果上看,英语分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可行性相当大。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的一个尝试,分层教学还有其不完善之处,应当引起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比如,分层教学需要校领导有一定的远见,并且协助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另外,在分层教学班上课的学生很难有班集体的感觉,分层教学也给老师带来了额外的工作。当然,分层教学也不利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等等。  
程桂勤 首都示范大学附中  选自2005年第2期
  形成性评价的原则及其方法举隅  内容摘编: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伴随着学习过程进行的,它关注学习过程,试图通过评价学习过程来促进学生重视学习结果。形成性评价的范围宽泛,除了评价学习者的知识、技能以外,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合作精神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时应注意:1.把握形成性评价的激励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正面鼓励为主,评价的语言和方法对学生应起到激励作用,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2.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导向性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重视知识、技能等语言能力的同时,关注学习习惯、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合作能力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起重要作用而学生可能忽视的要素,从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看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收获,增强自信心;学会分析自己的不足,认识自我,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3.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的原则。形成性评价活动可以有机地融入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避免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宽松的评价氛围,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评价的状况,积极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4.坚持关注学习过程的原则。建立学生档案袋是一种行之有效促进学生重视过程的好办法。档案袋的内容可以是反映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各种材料。形成性评价作为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反拨作用。但是,我们在重视形成性评价的同时,不能忽视终结性评价工具的诊断作用。因为课程的基本目标不可能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局部阶段都全部体现,需要以终结性评价来考查各单元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能力。  
钱建源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选自2005年第2期
  中小学外语教学  让英语文学作品走进高中英语教学  内容摘编:新颁布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开设高中英语文学欣赏类选修课提上日程。本文作者认为,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适宜选用英美少年文学作品为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启蒙和引导作用,从适当选材、课程设置以及良好的自我修养三个方面为高中英语文学赏析课的开设做好准备。高中文学赏析课要把握好三大环节:选材、课程设计和教师的自我修养。在选择作品方面,一要少而精,高中生平时的课业繁重,过多的作品会使赏析课成为负担;二要搭配不同体裁、题材和语言风格的作品。在课程设计方面,本文作者认为以下几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1.每阅读一种体裁作品之前,介绍这种体裁的文学基本常识。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个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教师可以在上节课结束之前布置课外阅读作品和网上查阅作家生平等任务。3.注重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文化背景知识可以由教师介绍,也可以采取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来进行。在语言能力方面,教师应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如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和语篇特征等。4.课堂讨论环节。这个环节可以设计成选择决定型任务或者交换观点型任务。前一种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一种则是让学生就某问题表达不同的观点。5.总结环节。在学生讨论或者完成任务之后,教师都应做出评价性的总结,并可以利用积分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学有所得。6.课后巩固。学生讨论作品之后,可以做相关书评或进行简单的诗歌或故事写作。  
祁静 东北师范大学  选自《中学篇》2005年第7期
  “头脑风暴”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编:根据图式阅读理论,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来决定,分别是: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t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ta)。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初级图式(语言图式)到高级图式(形式图式)逐步推进的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笔者认为,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活动,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建立和完善新的图式,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头脑风暴是一种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其目的是给学生创设想象和思考的实践和空间,以激发起头脑中各种相关的图式,如想法、概念、形象和印象等。教师通常先提出一个中心话题或一项任务,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自由发表见解,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途径,最后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表达或倾听,以达到教师预想的教学目的。该方法能展现学生的个性,拓宽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诱发集体的智慧,激活学生的创意与灵感。头脑风暴活动不仅可在Warming up教学环节中运用,也可运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本文作者结合自己教授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教学实践,用具体实例介绍了如何把“头脑风暴”应用到阅读教学的Pre-reading, While-reading, Language 和 Post-reading各个教学阶段,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余演林 湖南平江县第二中学  选自《中学篇》2005年第8期
  阅读教学中交互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和反思  内容摘编:交互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阅读策略为目标,通过对话的方式形成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并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交互式教学重点训练学生预测、提问、澄清、总结的阅读策略。交互式教学的阅读活动一般以段落为单位。在交互式学习期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轮流担任“教学引领者”,由“教学引领者”运用上述四种阅读策略,提供讨论所需的框架,从而促进学生通过讨论熟练地运用这些策略进行阅读理解。具体来说,当学生阅读一段材料后,“教学引领者”就有关阅读内容提出问题,引起讨论,小组成员总结段落内容或预测后续段落内容。在交互式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共同承担提问、思考、讲解和理解的责任。在讨论中困难生可以一方面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优秀生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或帮助,因而降低他们在学习中的焦虑。因此,不论学习困难生,还是学习优秀生,交互式教学均能让他们在其能力范围内体验阅读活动的快乐。总而言之,交互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阅读动机;交互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并能应用这些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之间围绕主题进行对话,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夏光明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中学  选自《中学篇》2005年第8期
  构建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体系  内容摘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观察及课堂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果要使课堂观察真正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服务,观察的主体应当是教师,即教师本人应作为“自我观察者”,辅之以同事相互观察和专家、教研员的听课指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关注与自己相关的教学事件,进而对学生群体或其他教师产生影响。课堂观察应聚焦于生成,而非预设的教学事件,观察手段可以是笔记、录音或录像,甚至还可以是课后的问卷调查或者采访。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以下6个方面:1.以课堂教学过程为中心。2.通过课堂教学动态地观察教师的教学水平。3.通过课堂活动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4.师生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因而有不同的教学关系。5.英语课堂教学的生命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6.关注英语课堂的社会性和课堂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英语课堂教学评价还要关注课堂教学是否体现了真实性、动态性、自主性、多元性、体验性、合作性、选择性和情景性等。总之,课堂观察和评价是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手段。动态的课堂观察与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教学潜能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得到相互学习和集体反思的机会。合适的观察工具可以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系统的和批判性的反思”,从而了解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自身的发展。  
葛炳芳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选自《中学篇》2005年第8期
  外语教学中如何合理选择教学媒体  内容摘编:选择教学媒体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记录和储存教学信息的载体(软件)和教学设备(硬件)。这些载体和设备通常包括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幻灯片与幻灯机、投影片与投影机、录音带与录音机等。这些教学媒体直接介入教学过程,用来传递和再现教学信息,把教学信息转化成具有逼真声像效果的文字和画面。本文作者从选择教学媒体的基本依据、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目的性与程序性以及确定教学媒体使用的目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教学媒体应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对象以及教学条件几个方面来进行选择。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使用单一的还是组合的媒体,均应达到以下目的:1.突出教学重点。教材的每一个单元和每一课中都有一个或几个学生必须理解、掌握和运用的重点教学内容。教师应考虑使用哪种媒体以及如何利用媒体来突出教学重点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2.解决教学难点。使用教学媒体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现代教学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为师生解决教学难点提供有力帮助。3.提供教学资源。现代教学媒体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把储存的信息内容重新再现;可以提供背景资料等。4. 创设教学情景。现代教学媒体声画并茂的特点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比如,影视和影碟是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可为学生提供近似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有助于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5.现代教学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语言教学中的标准读音以及规范的操作范例等。6.教学媒体的运用应与各种启发式教学方式相结合,如采用联想启发和类比启发等。  
郭跃进 湖北省教育学院外语系  选自《中学篇》2005年第7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中外评委对大学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的差异  内容摘编: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外评委对中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的差异。分析的材料为2004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半决赛中11名中外评委对96名选手的评分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中外评委对96名选手的总体评价存在显著差异,但这一差异没有影响进入决赛的大部分选手。在决定有争议的25%的选手进入决赛时,外方评委评分的权重大于中方评委。访谈数据表明中外两方评委评分标准的侧重有差别。外方评委对影响意义的形式错误特别敏感,对回答问题、即兴演讲内容本身的连贯性比较关注,而对是否切题不十分在意;中方评委对不妨碍意义表达的低级语法错误、个别语音错误关注较多,对选手回答问题或即兴演讲中的不切题现象比较反感。外方评委通常以听懂意义为前提来评断选手的演讲能力。从逻辑上说,这个评判标准合乎常理。因为语言形式是交际手段,交流信息和思想才是目的,手段必须为目的服务。中方评委时而将形式与意义分开,对选手所犯的个别低级错误(如单复数错误、第三人称动词错误等等)给予过多的关注,有以点带面的倾向。这一点也反映在日常的英语口语教学中,即中国教师对语法错误的宽容度太低,对思想内容的交流重视不够。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有悖于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又不利于提高学习者口语表达的信心。  
文秋芳 刘相东 金利民 北京外国语大学  选自2005年第5期
  中国学生对英语关系从句习得的实证研究  内容摘编:本文从关系从句习得研究的三个假设出发,探讨中国学生四种英语关系从句(即直接宾语从句、介词宾语从句、属格从句和比较宾语从句)的习得情况。三个假设中,名词短语可及性递进阶假设(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Hierarchy Hypothesis,简称NPAH)描述的是关系从句类型学上的普遍性;感知难度假设(Perceptual Difficulty Hypothesis,简称PDH)是从人类认知能力的普遍性角度出发解释关系从句的习得难度;SO层级假设(SO Hierarchy Hypothesis,简称SOHH)则是两者的有机结合。试验结果发现:虽然介宾类关系从句的结构比直接宾语类更复杂,但是学生反而对它掌握得更好。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语言结构的复杂性促使学习者更关注语言形式并对之进行再加工,从而提高了语言产出效果。试验结果还发现:关系从句在主句中位置的不同对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影响不大。原因在于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加工能力有所提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快速而又准确地找到关系从句的中心词,从而克服从句位置对语言产出的制约作用。  
肖云南 吕杰 湖南大学  选自2005年第4期
  翻译中的隐和显  内容摘编: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是检验翻译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语料库特别是双语语料库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翻译研究的新思考。近十多年里国外学者一直在致力探讨翻译之共性问题,即译者为了增强译本的逻辑性和易解性,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增添或删减的方式,使译文中呈现有别于原文的一些典型的、跨语言的、有一定普遍性的特征。翻译共性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新视角,语料库的发展为这一翻译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资源和手段。本文以英汉互译实例分析证明了翻译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显化(explicitation)和隐化(implicitness)现象是由语言、译者、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具体来说就是: 1.语言因素:隐、显现象的发生和隐、显程度可能与语言的形式化程度和翻译方向相关;例如汉语同英语等印欧语言相比,其词汇、语法衔接上的显化度都比较低,汉译英时会比英译汉时更多地呈现形式上的“显化”,而英译汉时则呈现更多的模仿式的“显化”。(2)译者因素:译者在穿梭于两种语言之间进行协调时,总会尽量减少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和丢失,便于读者的理解和吸收。但另一方面,有些译者因其能力上的不足,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亦步亦趋地仿译,也会导致译文过度“显化”。(3)社会文化因素: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在社会和文化上的差距越大,可能越需要解释性的“显化”。(4)文本因素:小说文本、科学文本、政论文本、新闻文本、应用文文本等在翻译中的显、隐程度可能有别,但本文未及论述。  
柯飞 北京外国语大学  选自2005年第4期
  外国文学评论  悲剧与死亡——英国伊丽莎白时期复仇剧问题  内容摘编:复仇,同死亡紧紧相连,构成了西方文学的伟大主题之一。虽然这一主题早就出现在古希腊悲剧中,但直到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时期,随着复仇剧(Revenge Plays)的兴起,它才真正在戏剧舞台上占据了一个中心位置。较早的研究者大多认为,古罗马戏剧家塞内加(Seneca)创作的那些贯穿异教精神的血腥悲剧,直接影响和促成了英国复仇剧的产生和发展。而本世纪初,以莉莉坎贝尔(Lily B. Campbell)为首的戏剧批评家们却认为,基督教传统才是伊丽莎白时期复仇剧所表现出来的复仇观念的根源。英国道德剧,或更准确地说,基督教正统学说可能给予了伊丽莎白时期的复仇剧更为直接的影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伊丽莎白时期复仇剧的内在主题既不是复仇,也不是正义,而是死亡。正是这一点,使复仇剧超出了中世纪的神秘剧和道德剧的狭隘说教性质,成为一种视野更为广阔的世俗文学样式。在伊丽莎白时代,隐藏于人类心灵深处的强烈复仇冲动和根植于宗教命令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冲突从未有过妥协。复仇剧的兴起,以其特有的形式和内容,率先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心理及其内在矛盾。  
耿幼壮 中国人民大学  选自2005年第3期
  哈代作品中的怀旧  内容摘编:英国著名作家哈代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不仅出版了14部小说,还发表了900多首诗和诗剧《列王》。许多批评者在分析哈代的某首诗作或小说的某个细节时,都指出它们具有某种怀旧的意蕴。这些怀旧成分有的以直陈的方式表现出来,多数则是潜意识地流露出来。归结到一起,可以说哈代的作品表现出了浓厚的传统意识和怀旧情结。从一个层面上来讲,怀旧对哈代是一种重要的个人策略。作品里表现的怀旧情绪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抒发,即一个经历了三朝更替、工业革命加速以及多次战争的长寿作家,在回忆中重温自然的纯洁和乡村生活的自在、自足与温馨,最终在作品中以怀旧的文辞实现想象性的回归。但是从另一层面而言,怀旧性记忆所呈现的内容在哈代笔下也是英国社会的一面透视镜,深刻反映了英国社会的弊端。此时的怀旧变成一种社会批评策略,反映了技术革命、战争等导致的社会震荡和无序,表现了哈代对不断加剧的人类生存危机与精神危机的反思与批评。20世纪初,面对现代主义诗人不遗余力地打破英国诗歌传统形式的做法,哈代依然固守传统的格律形式,其中有个人情趣的因素,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许可以把这样的个人情趣理解为他在文学形式上的怀旧,即以形式手段在那个践踏文明的年代实现对悠久传统的皈依。  
胡宝平 南京大学  选自2005年第2期
  外国文学研究  《等待戈多》的“等待”  内容摘编: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1953年)是20世纪荒诞主义的经典作品。从戏一开场,剧中作为等待主体的两个流浪汉就做着没有意义的无聊动作,进行着没有任何逻辑关系、也不表达任何意义的对话。对于他们来说,语言已经丧失了传统的表达和沟通的功能;等待已经内化为他们的本质。在描写等待的旁观者波卓、幸运儿和小男孩时,贝克特巧妙地利用《圣经》的框架(波卓和幸运儿被称为“亚倍尔”Able 和“该隐”Cain,他们是亚当和夏娃的子女),揭示了剧中人共同的本质:他们永远在行进中,但没有目标。从两个流浪汉对戈多各种自相矛盾的描述来看,作为等待客体的戈多实际上是一个没有“所指”的“能指”,是一个空洞的符号概念。戈多是被等待的戈多,他不会出现,只能被等待,等待是戈多的本质。在这部荒诞派戏剧中,贝克特天才地采用了全新的戏剧结构——“赋格”(Fugue)式结构,剧中人物的动作、语言总是间隔性地重复,使整部剧在结构上形成一种前呼后应、回旋往复的节奏韵律,直观地表现了两个流浪汉无可逃脱的“等待”的困境。总之,《等待戈多》描述了两个主人公在漫长无望的等待中逐渐丧失了语言能力和对时间的感知能力的过程,表现了主人公的生活和生命是如何破碎,以至于丧失了存在的意义,展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类所面临的普遍的文化困境——异化,揭示了最根本的现代性痼疾——生存感觉的衰颓、生命感的萎缩,在灵魂深处产生的对生命本身的无聊感和虚无主义的绝望。  
王珊珊  选自2005年第4期
  关注绿色生命 探索精神和心灵——评西奥多·罗特克的诗  内容摘编:在现当代美国诗人中,西奥多罗特克(Theodore Roethke, 1908-1963)对美国诗歌的贡献在于他从花房中发现了一切生命和精神的源泉,发现了描写和探索心灵历程的全部意象和象征。他用直觉、想象和激情写出的植物花卉诗不仅形象逼真,还具有精神特征;既有象征意义,又有很高的抒情性。不仅如此,他的笔触还伸向整个大自然,描写动物、植物;描写人和自然的和谐及诗人在大自然中感到的欢欣;描写各种生命形式之间的相通;描写似乎以客观形式存在于自然中的纯粹精神。罗特克在温室中发现了整个自然的缩影,找到了失去的童年和自我,找到了探索精神和心理、意识和无意识以及寻求自我与自然和宇宙精神和谐统一的意象和象征。这是他诗歌多样性中的统一性,是他独特的艺术个性。罗特克本质上属于爱默生和惠特曼为代表的美国浪漫主义传统,但是罗特克的浪漫主义又有其独特之处,就是他特别关注自身,关注精神和心灵,关注潜意识。这种情况除了诗人的独特个性之外,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做出解释。在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直接交流被阻断。因此诗人只能转向温室,或转向内心,使在意识和文化上中断的人与自然的联系通过想象和投射的方式在温室植物花卉上和人的潜意识中得以恢复。  
林玉鹏  选自2005年第2期
  中国翻译  翻译“间性文化”论  内容摘编:翻译的文化实践证明,翻译是多种文化之间的对话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多种“间性”即“多元对话性”的建立,来表达自己对于多元文化共存世界的美好向往。在本文中,作者以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的跨文化翻译实践为个案,从理论间性、话语间性、性别间性、主体间性和文化间性等层面分析了翻译“间性”凸现的轨迹,并从哲学的视角出发,深入追问了翻译“间性”与文化信仰和文化哲学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翻译文化实际上是一种“间性文化”。通过多种“间性”的建立,翻译使不同语言、不同性别、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之间达到相互对话、相互依存的目的。在这个层面上,翻译被赋予更高层次的文化哲学意义:翻译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阐释与追求,它为差异共存、东西方文化和谐共存的世界文化新秩序的重构提供了巨大的潜能。  
杨柳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选自2005年第3期
  论“美译”——林语堂翻译研究  内容摘编:翻译是语言转换的艺术。它不仅关注转换的内容,同时也注重言说的方式。本文作者从诗学的视角研究了林语堂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美译”思想、“美译”形式、以及“美译”价值与史学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的角度论“美”的翻译家,林语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从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心理和审美效应等方面出发,林语堂提出了他的“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观。本文认为,林语堂的翻译,实际上是“美译”论。它借助不同层面的形势“越位”策略,来实现他的“美译”主张,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译文的新的形式美:浑整美、闲淡美与和谐美,从而建构起翻译的感性诗学。这种感性诗学与语言形象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对人类诗意的生存方式的关注。  
陆洋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翻译学院翻译系  选自2005年第5期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