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翻译专业课程设置须注重系统性及应用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日前正式挂牌成立,我国翻译学学科建设又向前跨出了可喜的一步。为适应国家对既掌握外语知识又掌握专业口笔译技能的高层次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全国许多高校相继成立了翻译学院或翻译系,按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标准开设翻译专业课程。
近日,由全国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承办的首届全国翻译学院(系)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暨翻译学高层论坛在广州召开,中国翻译协会、国家人事部外文局考评中心以及来自全国24所高校的代表参加会议并围绕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的主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国高校共有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等在内的六所翻译学院和包括天津外国语学院翻译系、南开大学翻译系、湖南师范大学翻译系等在内的五个翻译系。另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翻译学院、外交学院翻译学院、四川外国语学院翻译系等都在积极筹备中。
随着目前将翻译设置为一门专业的呼声越来越高,翻译院系层出不穷,如何开设翻译专业课程也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仲伟合教授对记者表示,传统的外语院系虽然也开设口译和笔译等翻译课程,但一般都是按照外语专业教学大纲中课程设置的相关规定开设的,并没有把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待,因此缺乏系统性。此外,翻译专业学生由于毕业后大多从事高层次应用工作,因此翻译专业开设课程还要考虑到实用性。
据南开大学翻译系主任吕世生教授介绍,南开大学翻译系将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在本科阶段招收三个班级,每个班级15人左右。在课程设置方面,低年级主要开设训练语言基本技能的课程,高年级阶段的课程则以应用型课程为主,例如在三年级开设经贸、科技、国际文化交流三种翻译方向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记者了解到,在研究生阶段,翻译院系一般按照专业方向开设相应的课程。仲伟合院长对记者说,广外高翻学院在研究生阶段共设置六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国际会议传译、口笔译研究、翻译学研究、商务翻译研究、法律翻译研究和传媒翻译研究。学院实施“翻译基本功+专业研究方向”的培养模式:第一学期对所有研究生进行翻译基本功的训练,包括对“语言技能、百科知识、口笔译技能”等方面的训练;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对学生按专业研究方向进行训练,第四学期则主要进行学术(项目)研究及完成硕士论文。每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均须修满10至13门课程。仲院长还告诉记者,“翻译学概论”“口译”“语言与翻译”三门课程是六个专业方向的公共必修课。此外每个方向又分别开设不同的必修课程。“例如国际会议传译方向设有‘交替传译’‘专题口译’‘视译’‘模拟国际会议传译’等课程,培养能胜任大型会议同声传译的紧缺人才。另外,为了提高学生语言修养,传统外语院系都会涉及的其他外语专业课程如‘西方文论’‘比较文学概论’等也作为选修课开设。”仲院长说。
记者还获悉,为了培养充分掌握双语翻译技能、能承担各项口笔译工作的专业高级翻译人才,会议建议设置翻译专业硕士学位(即MIT:Master of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用来区别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翻译学研究型硕士学位,突出强调翻译专业的实践性及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