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小组活动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降低学生的焦虑情绪,还能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学习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但小组活动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期几位教师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应对策略。 ---------------------------------
变换形式 细化任务 争取最佳效果 苏州外国语学校 薛娟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在课堂上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活动一方面推动了教学的发展,一方面也为部分教师带来了些许困惑。那么,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活动呢?
设计活动时应遵循的原则 1. 适度引入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延伸学生的能力。其实,individual work和pair work同样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激活课堂教学。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关键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找到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契合点,根据学生水平事先预测小组活动的效果,并仔细分析教学的最终效果,找出原因,总结经验。 2. 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在组织小组活动时,教师必须注意经常变换活动的具体形式,以始终保持学生的兴趣。如教授牛津版七年级下册Unit 2 Main Task时,笔者在课堂上组织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以本单元课文Welcome to sunshine town为例写一篇介绍自己家乡的文章。笔者要求每个小组先拟写草稿,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作presentation,其他小组则对此提出不同的修改建议,最后再由各个小组修改并撰写成文。 3. 以学生为主体 小组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但是在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让学生发挥自主积极性的“度”。如果学生过于“自主”,而教师不给予必要的知识输入和方法指导,那么, 学生在小组发言时,往往也只能提供个人浅薄的观点,或在阐述见解时,出现辞不达意、缺乏新意、思维混乱等令人尴尬和丧失信心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对小组活动失去热情。 4. 随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外在表现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首先考虑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其次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活动的内容推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先将可能用到的词汇、语句和相关知识教授给学生,帮他们理清思路,以使其在做活动时,能运用新知识顺利完成任务。此外,教师还可细化难度较大的活动内容,在活动前就清楚地告诉学生该讲些和做些什么,以使其在活动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如在让学生设计学生欢送会这一场景时,笔者曾详细地向学生交代了几个要点:Where and When? Who takes part in? What is needed? How to get to the place? 等。
采取措施优化小组活动 即使正确遵循以上几个原则,课堂小组活动有时仍难免失去控制,或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那么,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手段呢? 1.让人人都有事可做,有事能做 教师可要求每个小组根据关键词编故事,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组员讲述故事,其他组员则在旁边配合表演。 2.教师深入小组,加强管理 老师的指导作用应该贯穿活动的始终。活动前,教师应提出要求并进行指导。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则应密切观察每个小组具体开展活动的情况,记下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并于活动结束后,在对活动做出中肯评价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问题所在,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明确目标 组织有方 学有所得 河北省唐山市汉沽管理区第一中学 唐学红
本文就小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如下的阐述。
小组活动中易出现的问题 1.活动流于形式 教师对活动目的不明确,只重结果,不管过程,小组活动虽然场面热闹,收效却甚微。如在讲述与“爱好”主题相关的课文时,教师让学生调查同学的爱好,有些同学在活动中只有一两句话,有的甚至用中文,致使活动完全失去意义。 2.优等生的个人表演舞台 如果组内成员是优等生与优等生强强联手的结合,此小组则必然在组际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若优等生和学困生交叉分组,优等生便会“独揽重任”,程度较差的学生也往往随便应付,甚至干脆当“听众”。 3.组织不力,出现冷场 由于小组成员不稳定,加上分工不明确,学生之间相互推拖,不愿开口,小组活动很可能出现因耗时过多而草草结束的局面。而且,如果活动难度较高,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去说去做,又不敢去说去做,也会出现冷场。 4.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如果小组活动准备不充分,教师指导不到位,鼓励不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大大受挫。其次,教师为了“赶进度”,不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活动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小组活动的组织策略 1.活动前的准备 教师应首先明确小组活动的目的,让学生明白活动的目的,以及在活动中应运用的语言知识。其次,教师还应让学生明确活动是操练对话,是短剧表演,还是小组汇报。再次,教师还应注意使小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并设想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问题,甚至是考虑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等等。 2. 指导和调控活动 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做好示范,让大家明白进行的程序。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则应巡视课堂,提供必要的帮助,如发现问题比较集中时,可要求学生暂时停止活动,做必要的补充说明或示范工作。发现个别小组较早结束时,教师可布置更深层次的任务,以防止出现个别组等待的现象。 3.活动后的反馈延伸 课堂小组活动过后,教师可以让小组之间通过表演对话、汇报调查结果等形式进行小组交流、展示成果。如果学生对于课上的活动感觉意犹未尽,教师则可要求利用课外时间将课上活动内容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
全面考虑 精心设计 大连市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红
教师只有把握小组合作的内涵,并掌握相关的方法,才能使这一教学手段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1. 依据小组活动内容调整小组成员构成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选择小组成员时往往具有随意性,经常以同桌或前后四人的形式进行,而较少考虑学生的认知风格。同时,由于组内成员长期固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他们开展更大范围的信息交流。因此,划分小组时,教师应结合讨论的内容,选取最科学、最有效的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教学。如进行短剧表演活动时,教师可让学生采取自愿结对的方式;操练某项语言形式时,教师则可考虑让语言水平不同的学生搭配,组成2人或4人小组的形式,以提高学习的效果。 2.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挑战性的讨论话题 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往往没能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讨论,结果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为他们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讨论任务, 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思维层次。 3. 小组成员在协作中分工明确 明确的责任分工有利于学生形成责任感。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除了要明确讨论内容外,更主要的是要使小组成员明确在协作互助中各自担负的责任。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让组长引出话题、确定任务、调控局面,一名组员负责记录相关的要点,其他人则把握时间等。 4. 教师应充当多重角色,适时发表意见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应当担负起参与者、调控者、信息反馈的收集者等多重角色。在不影响小组活动的前提下,教师应适时发表个人观点,调节个别小组的沉闷气氛。 5. 相互评价、共同进步 作为一项完整的活动,评价的作用必不可少。除了常规的成果展示外, 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改进建议,做到汲取他人之长,补己所短。 --------------------------------- 近期讨论话题为“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请将您的看法写成约1500字的短文,在4月10日前发至信箱:tougao@21stcentur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