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园地
利用小组讨论模式 激发课堂教学互动
小组讨论是生生之间有效进行合作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中学生喜欢在一起交流和讨论问题,采用共同的视角观察事物、探究新知,因此,小组讨论比较适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培养其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必要的知识与技巧。 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对小组讨论的全面认识,小组讨论往往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解析 1. 讨论时间仓促 讨论课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即教师一出示问题或者某个学生一旦发现问题,就直接要求学生开展交流或讨论,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 2. 缺乏讨论的实质内容 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然而,在学生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背后,一些“不良症状”开始浮出水面: 症状1:讨论主题选择欠佳 某些讨论主题过于简单,根本不适合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而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的主题,学生又缺少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症状2:学生间的合作形式化 小组讨论有时出现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的学生“各自为政”的现象。 症状3:锻炼机会不均等 教师在互动讨论时往往不自觉地偏向英语成绩良好的学生,忽视了创造机会让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参与到讨论中来。部分学生在讨论时容易“一言堂”,而其他学生则一言不发,在成为被动听众的同时也逐渐丧失了参与课堂小组讨论的热情和积极性。 实现小组讨论互动的策略 教师可采用如下一些措施: 1. 贯穿启发引导,促进有效合作 首先,教师应留出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而不急于组织讨论,以便促进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讨论。 其次,教师应注意在合作中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在必要时候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和调控,并对个别学生或小组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最后,教师应对历次的合作情况做归纳和总结。对于学生没有透彻理解、尚未达成共识的问题,教师应进一步加以阐释、点明主题。 2. 让共同成长进步成为小组讨论的目的 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在语言学习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倾向性。为了真正达到生生互动、互帮互学、共同成长的目的,教师可在小组讨论时采用以下教学技巧: (1)表达和倾听并重 教师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给每一位学生以表达自我的时间与机会,还要根据小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 (2)鼓励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沟通 教师要教给学生沟通的技巧,鼓励他们多方查找相关资料,多思考,多交流,尊重事实,学会整合不同的观点,拓展思考的视角。 (3)小组成员之间互尊互助 在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相互尊重、彼此支持,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增进讨论的效果。 学会尊重,提供心理支持 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差异,思维能力有高低,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欣赏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自觉遵守讨论规则。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互相鼓励,对于表达有困难和有错误的学生,同伴应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学会帮助,共同成长 教师要以小组讨论学习为契机,引导学生结成互助小组,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从中取长补短,促进其迅速掌握知识技能。 学会评价,提高讨论的成效 教师应引导学生科学评价自身和他人在合作中的表现。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可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其后要求他们依据课堂所做的笔记以小组为单位做总结汇报。 小组做总结报告时,教师应启发学生学会分享来自其他组的不同见解及优秀表达,教师本人也应该一边倾听一边将好的表达方式板书在黑板上。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几位学生做“judges”,评价学生的表现,并提供中肯的建议,如Who is the best reporter? Whose report can you understand best?等,以方便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有益的经验,从而找到提高小组讨论合作成效的最佳的途径。 (4)实现有效互动的手段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应担任多重角色,即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小组讨论的合作者和交流者。课堂上自然和谐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利于激起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推动他们共同提高和发展。 角色重新定位 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不能只是旁观者和至高无上的权威者和管理者,教师应转变思想,打破与学生间的心灵“藩篱”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交流对象。 激励学习动机 教师在参与小组讨论学习时,要注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保护和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允许学生进行争辩、质疑,赞赏他们勇于表达并保留自己见解的行为。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提醒学生牢记自己只是小组讨论中的一名成员,多方倾听不同的意见对开启思辩能力也同等重要。 实事求实参与 课程改革倡导师生共同成长、进步。小组讨论中师生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承认自己的不足或失误,不能不懂装懂。 真实的互动是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前教学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有效的互动不仅能使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还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