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专题

外语环境建设:想说爱你不容易

作者:本报记者 田文
Aa
  • -   
  •    +
  在城市中,公交车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交通工具。然而对上海市民而言,公交车已不仅仅是代步工具,如今,它被人们亲切地称作“移动的英语课堂”。

  记者从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了解到,由该集团出版的《环球英语教程》近日“登”上了上海6000多辆空调公交车,今后,该课程将在车载移动电视中循环播出,供乘客免费学习。据悉,此次“英语课进公交车”活动,由汤姆森集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共同策划。

  据介绍,《环球英语教程》去年曾获美国最佳电视和影像作品奖,教材特色是将常用词汇、语法同新闻和热点话题巧妙结合在一起,语言风趣幽默。

  “整套教程共分六级,我社的英语专家从该教程中选择了其中30节课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市场部窦蓉艳说,“这些公交车每天客流量为900万至1000万人次,因此每天将有900多万乘客体验‘移动课堂’。主办方希望通过此项活动为上海市民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推动‘迎世博,学英语’活动的开展。”

  英语“联姻”公交车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在创设良好外语环境方面,走在了许多城市的前面。“移动英语课堂”不仅为全国首创,更为上海这座现代化都市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

  据记者调查,在利用公交车创设涉外服务环境方面,内地许多城市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公交车与英语的“联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丰富的过程。

  英语报站

  早在20世纪90年代,广州公交车就开创了英语报站的“先河”,在无人售票车上,通过播放录音推行汉语(普通话、粤语)和英语报站。当时,英语报站的公交车不仅数量极其有限,也存在语言不规范的缺陷。近年来,为提升国际化程度,广州市开始在所有公交线路内推行“双语”报站、公交站牌加注双语标识等活动。据悉,目前广州大部分公交车已安装了中英双语咨询电子服务系统,增加了英文信息发布和查询功能。

  在北京,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每天行驶在“中国第一街”——长安街上的728路公交车,一直坚持中、英文双语报站。728路售票员郑薇说:“为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我们特意请来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大学生担任英语教师。”

  北京公交集团对外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728路已成为北京市公交车厢标准化服务的示范线路。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公司将外语服务作为文明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全部司售人员已参加了不同程度的英语培训。到2008年,北京所有的公交车均将提供双语报站、线路英语信息查询等服务。”

  双语标牌

  随着城市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单纯的英语报站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设立双语标牌开始成为改善外语环境的新举措。

  在哈尔滨,当地大学生志愿者在市内几百辆公交车上粘贴了英语日常用语展示板。据志愿者薛飞介绍,英语公益展示板将图画与英语单词联系起来,便于市民联想、记忆和学习单词。

  成都的交管部门为市民考虑得更多。近日,成都公交车内的“请勿与司机闲谈”“爱护车内卫生,请勿吸烟”“请主动为老、弱、病、残、孕让座”等警示语标识,均统一换成了双语警示语。

  英语教学

  上海利用车载电视办起了“移动课堂”,其他城市也不甘落后,各出奇招将英语课堂搬上公车。

  近日,《旅游英语100句》一书中的例句被制成500多个挂牌亮相成都市16路、55路等“热线”公交,成都市民也开始享受一边乘车一边学英语的“待遇”。

  在“迎奥运 学英语”的中心城市——北京,938路公交车早已是市民们熟知的“趣味英语教室”。北京工业大学的学生自发开展了“迎奥运车厢服务英语”活动,在向乘务员普及英语的同时,也为外国乘客提供外语服务。

  外语环境建设从“窗口”入手

  近年来,各地相关部门在创建外语环境上进行了很多尝试。有专家认为,“从交通业入手普及英语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今后,包括交通在内的公安、旅游、商业等行业均是普及英语、改善涉外服务的重点目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城市外语环境已有了较大的改善,许多公共设施、路标、大型饭店、宾馆、公园、机场等均配备了英语标识和说明,“全民学英语”热潮持续攀升。然而,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例如邮局、商店、医院等重要场所尚未设置统一的外语标识;在已有的外语标识中,错误和不规范现象随处可见……

  此外,交通、餐饮窗口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英语水平依然偏低。根据2005年《北京市外语环境现状追踪调研分析报告》,北京市学外语人数虽然逐年递增,但整体水平亟待提高,半数以上市民不能熟练使用外语。其中,达到“大部分能听懂”外语水平的市民占9.8%,“基本交流没问题”的市民占15.1%,“看懂中等难度文章”的市民占15.4%,“能写普通难度文章”的市民约占12.2%。

  在政府相关部门大力倡导和组织下,公交车英语、双语标识风潮虽在全国劲刮,但很多市民并不“买帐”。一些市民甚至对“全城皆英语”现象表示了质疑。这股“全城英语风”对城市环境建设究竟有多大的帮助,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市民观点

  余小姐(广州):我认为英语报站完全没有必要,有多少外国人会选择乘坐公交车?公交车如何做好对市民英语的普及服务,远比对外国人服务更有实际意义。此外,“迷路”的外国朋友向市民问问路,也能增加中外人士友好交流的机会。

  李阳天(北京):英语报站中的语言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是在“street”“road”上混淆不清。此外,仅仅英语报站是不够的,乘务员还须用英语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王俊(上海):不管是中文报站或是英语报站,都过于嘈杂。现在,上海的空调车大都配备了电子双语显示牌,我认为这种形式比英语报站更可取。

  吴一敬(南京):国外的公交车厢相对比较安静,通常有乘客下车时,只需按下手动的“stop”键提示司机即可。 国内的公交车可以借鉴。

  陈女士(成都):将英语日常用语粘贴在车厢内的方式非常好,既能打发乘车时间,也能学习英语。

  周先生(上海):英语报站最好能由售票员机动控制,如果乘客中有外国游客,然后再去选择播放英语录音。

  Michael(美国人):我建议一些线路标牌使用拼音标注,有时汉语拼音比翻译成英语更便于理解。

  Lily(英国人):售票员的英语还有些生硬,有时难以听明白,但是能让我们外国游客感到亲切。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