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是指一个语言单位或结构具有一种以上意义的现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平常所指的歧义结构一般都是孤立的,脱离了一定的语境或上下文。但是,如果给歧义结构补充或设定必要的附加信息,其语意则可以确定。例如,英语词组take in有“收留”“欺骗”等意思。如果Margaret was taken in by John一句无任何理解上的暗示或线索,那么便会有两种不同的意思。
语音歧义句。音系方面的歧义可由同音异义词、音渡、重音等因素造成,如英语中的flower和flour, a sewing machine和a sowing machine同属此类现象。音渡指两个切分音位之间的界限,帮助听话人切分语流、识别意义,但讲话快时很难分清是否有音渡存在。如a name和an aim, a nice box 和an ice box听起来都是一样的,但实际意义不同。
词汇歧义句。词汇层面产生的歧义多半源自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如Are you engaged?由于engaged的多义性至少可做两种解释:a)你忙么?b)你订婚了么?所以,这句话只有通过语境才能进行正确的解码。
句法歧义句。句法歧义句一般是因对一个句子结构有不同的理解而造成的。第一、词素或语素的粘接次序先后不一而带来歧义,如a married man or woman中married 可能只修饰man,也可能既修饰man又修饰woman。另外,一个句子中的否定词对哪一部分进行否定也会对句子产生不同的理解。如He didn’t leave home because he was afraid of his wife.可以有两种解释:a)他没有离家出走因为他是妻管严。b)他离家出走并不是因为他是妻管严。第二、表层结构虽然相同但深层结构却相互迥异从而导致歧义。如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这句话由于转换前的深层结构各异,可表示两种意思。一是正在飞行的飞机可能对人构成危险;二是驾驶飞机的危险性可能很大。
歧义和语义模糊的评判标准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Zwick和Sadock提出的否定测试法。即当词语和结构出现歧义时,同一种形式的肯定和否定可以共存于一句话中,而模糊词语却不能做到这点。第二种是Kempson提出的指代法。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用to do so too这个动词短语去代替一个并列复合句的后一部分,前提条件是两个动词短语所表达的意思必须是相同的。对于歧义句来说,添加一个代替并列复合句的to do so并不能改变句子中的歧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