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美国“欺人之谈”泛滥

作者:编辑 王晓珊
Aa
  • -   
  •    +
  日前,据香港《东方日报》报道,美国政坛“欺人之谈”日益泛滥。美国农业部11月中旬发表报告,指出去年美国共有3400多万人因贫困而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报告中将“饥饿”称为据说是更科学的“食物安全程度极低”(very low food security)。这种做法立即遭到媒体的攻击,媒体指责政府企图以暧昧语言掩盖国人挨饿的真相。

  语言是藏匿真相的艺术,政客更是善于操纵语言的魔术师。英国作家奥威尔在其名著《1984》中就描写了极权政府装腔作势、愚弄公众的“新腔”(newspeak),如以“不好”(ungood)代替“差”(bad)。新腔属于委婉语的一种,在《1984》于1984年出版后,这种“欺人之谈”欲进尤烈,被称为“doublespeak”,意即装腔作势而又含混其词的说法,或指华而不实的欺人之谈。“doublespeak”无论在语言形式还是语用目的上,都违反了“真、善、美”的准则。

  正统的委婉语常用的范围有老残病死、身体某些部位及生理功能。例如吊唁亲朋时用“pass away”指死亡,称厕所为“restroom”,称胖子为“weight-watcher”等。这些对于不幸、隐私、禁忌的委婉说法是惯例认可的,说者无意蒙骗,听者也不会误解。另外,在涉及贫穷、失业、犯罪等内容时,人们也常用委婉语。例如,说“身无分文”(penniless)是“处于困难状况”(be in reduced circumstances),说人“笨”(stupid)是“相对其年龄来说反应慢”(a bit slow for his age)等。这类委婉语大多是当事人想通过语义的扬升来达到心理平衡。

  但对官方人员来说,他们将“要抚养孩子而又失业的妇女”(unemployed mother)称为“福利妈妈”(welfare mother),将“贫民区”(slums)说成“低于标准的居住区”(sub-standard housing)等,往往是为了减少矛盾激化,掩饰政绩方面的无能。这种起润滑剂作用的委婉语也称粉饰语(cosmetic words),接近“doublespeak”。

  当官方或传媒用委婉语来谈论政治、军事等话题时,往往为了歪曲真相,蒙混视听,使用不折不扣的“doublespeak”。近年来,这种“doublespeak”在美国泛滥成灾。例如,美国国务院1984年各国人权状况年终报告书中称今后不再使用“杀害”(killing)一词,而代以“非法或随意地剥夺生命”(unlawful or arbitrary deprivation of life)。美国的五角大楼更可谓使用“doublespeak”的典范。例如把“轰炸扫射村庄”称作“绥靖敌方基本设施或削弱抵抗(pacification of the enemy infrastructure或softening up the resistance),把“撤退”称作“阶段性转移”(phased withdrawal),把“集中营”称为“战略村”(strategic village),把“窃听”称作“电话异常”(telephone anomalies),称“军队对平民的屠杀”为“附带伤害”(collateral damage),称“严刑拷打囚犯”为“身体劝服”(physical persuasion),“堕胎”被称为“选择”(choice),政府涉嫌的罪案被称作“白宫憎恶之事”(White House horrors),“入侵他方领地”是“情报收集行动”(intelligence-gathering operations)等。

  凡此种种,都是政府利用措词上的偏移、替代、泛化、淡化等手段来模糊语义,达到愚弄、欺骗公众之目的的“doublespeak”。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