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教学论坛

把握各类题型特点 加强自身阅读训练

作者:李志欣 隆彩霞
Aa
  • -   
  •    +
  编者按: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应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本文作者提出,教师应通过理读、类读、巧读、扩读等方式加强自身阅读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对当前中、高考试题中阅读理解题特点的把握,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题的分数。

  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复习、巩固、掌握更多的词汇,学会典型、地道的英语表达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还能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不仅是学生需要训练提高的重要能力,也是教师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但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只是要求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阅读,如朗读、默读、精读、泛读等,却忽略了自身的阅读问题。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迅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否则学生不能得到科学有效方法的指导,其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也会受到阻碍。这应当引起广大英语教师的足够重视。下面,笔者根据个人实践谈谈英语教师应掌握的三种阅读能力。

  对教材的创造性阅读

  1.理读

  理读最根本的要求是细读。所谓理读,就是寻找式地读,清理式地读,把寻找基础知识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各个角落。教师应认真阅读,找出那些最有用、最能落实课文教学要求、最需要教授给学生的语言知识,并将它们罗列出来,做到授课前心中有数。

  例如,人教版教材“What’s wrong with Tom?”一文中, “What’s your trouble? How long has he been like this? Have you taken his temperature?等句型都是非常重要的医生与病人对话的常用语,教师可以通过理读课文将这些重要句型一一找出来。同时,教师通过理读还能够明确课文大意和中心思想。这样,理读完毕后,教师对整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和语言点都有了较好的把握,备课时就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2.类读

  类读要解决的是教师对教学的标准掌握和教师知识积累的问题。所谓类读,就是从某一点衍生出去,或在本课中,或在其他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板块。这种阅读方法可以使教师突破教材编写的局限,占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大大提高理解教材的水平。

  类读视点众多,题材广泛,角度多样。例如,它可以帮助教师积累基础知识,积聚学生训练用的阅读材料,编写作文指导的训练材料等。如,在教授有关指路、问路的课文时,学生单纯学习课文对话略显单调,缺乏深度。教师可以根据“指路”这一主题编选一则作文训练材料。笔者为学生准备了这样的题目:你(王飞)邀请同班同学Tom参加明天下午王红同学的生日聚会。碰巧他不在家,请你用英语给他留言,并告诉他去王红家的路线。

  学生在完成该作文的过程中,不仅练习了本课的主要内容,而且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如何写留言条”“如何向某人发出邀请”等知识。

  3.巧读

  巧读解决的是“如何多角度、科学地利用课文”的问题。它要求教师放开眼光,开放思维,巧妙地研读和理解课文。这种读法一般着眼于灵活理解课文。经过巧读训练,教师可以拓展发散性思维,发现课文中的亮点,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例如,教授“Getting Ready To Go”一文时,许多教师只注重对课文语言点和知识点的分析,而忽视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层次把握。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看出Mrs Green不喜欢旅游呢?这可以从对课文的阅读中体会出。俗话说“言为心声”,教师不妨从Mrs Green的言语中引导学生:Put them behind mine when they are ready. Make sure you have got the air ticket. Do we have enough money for the journey? Are you sure he doesn’t mind? 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Mrs Green担心许多事情,因而可以推测她对旅游的态度。

  目前,各类考试中阅读理解的不少题目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因此,教师要学会巧读,同时帮助学生学会巧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扩读

  扩读解决的是为配合课文语言教学而找到课文之外的短文或其他语言材料。扩读,就是从课文内容出发,进行扩展式阅读,它需要教师平时多收集材料,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在需要时找到真正适于课文的文章。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扩读活动,将学生搜集到的相关文章分类整理,扩充教学资源。

  在课堂上的阅读

  1.领读

  领读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现在由于多媒体的使用,领读可由原版录音带等代替,但是它却不能完全取代教师领读的作用,尤其是对初学英语者。

  在平时检查学生朗读或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常发现学生/z/、/t/、/s/、/w/不分,不注重语音语调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教师通过领读的方式帮助学生一一纠正。领读并非让学生机械地跟读,教师可采用变换朗读内容及朗读形式的方法吸引学生兴趣。

  2.范读

  除大量听录音朗读外,教师还可以选择适当时机为学生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感性依据,学生会折服于教师的精彩范读,尤其是示范背诵。教师可以用行动给学生作出榜样,使学生明白教师能做到的,他们通过刻苦学习同样能够做到。这样,教师将教学的要求由学生的单向参与变成了师生的双方参与,无形中将师生的关系置于平等的地位,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学生还能够从教师的范读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

  此外,学生在课堂上长时间依靠意志来维持注意力很容易产生疲劳。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气氛沉闷时,适时而巧妙地插入一段精彩的范读,就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如果能再辅之以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等手段进行积极调节,就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较长时间地保持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掌握不同类型题目的特点

  要指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考试中提高阅读理解题的得分率,教师应熟悉、了解当前中、高考英语试题中阅读理解题的命题特点。只有熟悉了这些特点,教师才能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阅读理解题主要有以下题型。

  1.选择型阅读理解题

  该题型的特点是在短文后给出若干个不完整的句子或根据短文内容提出的问题,针对每一题都提供四个备选答案,要求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这类问题一般是紧扣短文内容编排的,既会涉及文章中的细节内容,也会涉及文章中某个词或某个句子的含义及文章的主旨大意和标题等。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精读文章,在了解细节的基础上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判断正误型阅读理解题

  该题型的特点是在短文后给出若干个句子,要求学生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所给句子意思是否正确。这类试题总是联系短文内容进行发挥,或是给出意思相近或相反的几个句子要求鉴别、判断,或是变换词语、句子结构来测试同种意思的不同表达。

  3.完成句子型阅读理解题

  该题型的特点是在短文后给出一篇经过改写或缩写后与原文意思相同的短文或几个句子,并在短文或句子中留出若干空格,要求学生在每个空格处填上一个词,使短文或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与原文内容一致。这类试题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加入了对词汇和语法的考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该题型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在平时授课时就应当训练学生在文章中理解生词、猜测生词含义的能力,并在阅读训练中加强对该题型的训练。

  4.回答问题型阅读理解题

  这种题型要求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写出完整、正确的句子。教师可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尽量用简单的句子,只需将问题说清楚即可。

  5.填表型阅读理解题

  填表题是目前中考中最常见的任务型阅读题型之一,主要考查学生查找和分析相关信息、简明扼要地归纳语言的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做题时“按表索骥”,即按照表格要求找到相关信息,经过归纳总结后再填表。

  6.匹配型阅读理解题

  匹配题大部分是图片和文字的配对,也有文字与文字的配对以及图片和图片的配对。图文配对时,文字主要是对图片的描述,而且几段文字描述往往大同小异,但图片差别却很大。文字与文字配对时则一般是病人与医生之间进行的问答对话之类。教师可指导学生解图文配对时主要依据文字描述上的差异来做出判断;文文配对则只要读懂和分清问题就可以迅速找到答案。

  7.排序型阅读理解题

  排序题一般考查学生对句子、段落、文章内在逻辑关系和顺序的把握,以及语法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做这类题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首先抓住一些起承接或转折作用的关键词,如first, then, finally, because, but, so等;然后抓住文体特点,不同的文章体裁有不同的排序特点,如记叙文一般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排序。最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语法特点。有些段落句子潜在的联系十分紧密,涉及到语法知识和语法习惯,学生解题时要凭语感反复推敲才能排出正确的顺序。

  8.识图画图型阅读理解题

  该题型要求学生阅读一段篇幅较短且生词率较低的文字,根据文字内容画出示意图、路线图等。有时为了降低难度,也会让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做好这类题最重要的是理解文字,抓住细节,分清方位。因此,教师平时应多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画图能力。

  结束语

  总之,教师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探索研究并大胆实践一些新的阅读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北宋镇第三中学 李志欣 隆彩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