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头版
回归十年看香港:英语“风光依旧”?
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有关这个国际大都会的文章和影像一时间涌现如潮。作为全世界首个“一国两制”的试验田,经历了10年社会变迁和文化融合的香港,其语言状况是否也发生了改变?曾经在香港扮演了举足轻重角色的重要语言工具——英语,是否“风光依旧”?
近日,香港知名英文报纸《南华早报》的总编辑刘志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肯定地表示,尽管回归以来,港人普通话大有进步,但英语的市场价值仍然巨大。他解释说,随着教育的普及,目前香港会讲英文的市民其实是越来越多,但这些人讲的英语并不一定都十分标准,这可能会令人产生港人“英语退化”的错觉,但事实上,英语在香港的市场价值没有改变。记者也发现,根据香港《2006年中期人口统计简要报告》,会讲英语的港人人口比例由1996年的38%,升至2001年的43%,之后再升至2006年的45%。
尽管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的语文教育政策是“两文三语”,即书面语以中英文并行,口语为英语、粤语、普通话兼顾,但英文在香港的地位非同寻常。大学授课均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香港商业学会主席、能仁书院商业管理讲座教授杨耀邦认为,在大学教授中国法律、中国企业管理和中文等课程时,应使用普通话。但有些人对此并不赞同。杨教授表示,香港毕竟有一百年英国人统治的历史,不少人从内心深处还是把英语看作最重要的语言。例如有些学校中文系开会时却使用英语。杨教授认为,粤语、普通话和英语在香港会长期并行下去。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回归十年来,英语在香港的地位丝毫未变呢?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调查显示,香港除立法会和政府内英语的运用减退外,立法会与政府文件仍基本上使用英语。在学术界和商界,英语仍保持优势。然而在教育界特别是中学教育界,英语的地位则“今非昔比”。
香港浸会大学语文中心主任洪同年教授告诉记者,香港回归后,确实对英语的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香港与内地交往日趋频繁,普通话在香港的地位与日俱增,学习普通话的港人越来越多,对英文学习造成了一定冲击;另一方面,在中学,英语用于教学语言的情况大为减少。目前全港大约有400所中学,而英文中学(除中文科和中国历史科用粤语授课外,其余科目均用英语授课的中学)大约只有100所左右,其余均为中文中学(除英文科主要以英文为教学语言外,其余各科均以粤语授课)。而1997年,英文中学则有近400所。
据了解,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回归后政府规定,所有公营中学的中一、中二和中三年级(香港中学为五年制,不分初中高中),必须用中文授课,不用中文而用英语授课的中学须获得政府批准。香港的一些教育团体例如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和中国语文学会也都主张在小学和中一至中三阶段实施母语教学。
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在2005年12月颁布的《检讨中学教学语言及中一派位机制报告》中指出,香港政府从三方面考虑一所中学是否可以成为英文中学:一是学生有没有能力接受英语授课;二是教师有没有能力进行英语授课;三是学校有没有足够的支援英语教学的策略或措施。
尽管英文中学数量减少,但洪教授告诉记者,香港家长仍然热衷于将子女送往英文中学学习。谈及原因,洪教授表示,一是社会人士认为英文中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这对将来学生的就业大有帮助。二是香港的大学目前都是全英语授课,因此毕业于英文中学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英文授课,并且对其出国留学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