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中式英语去留引发社会争议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晶晶
Aa
  • -   
  •    +
  纪韶融,一名曾留学于上海的德国人,最近创办了一家名为Chinglish.de的网站。据了解,该网站对中式英语进行了图文并茂的介绍,点击率一直居高不下。除创建网站外,纪韶融还把他与中式英语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Chinglish — Found in Translation。无独有偶,在北京生活了11年的美国人白凯利也对中式英语“情有独钟”。他告诉记者:“中式英语,早已成为我在北京生活的一部分了,我非常享受它带给我的快乐”。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北京、上海等城市陆续掀起了使用规范英语、拒绝中式英语的热潮。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外国人对中式英语表现出了相对宽容的态度,对其字里行间透出的幽默,以及因“歧义”所引发的“奇妙经历”津津乐道。纪韶融认为,中式英语不是错误的英语,而是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是英语本身与中国语法相遇的精彩结果,有时候甚至可以为外国旅行者打开了解中国人思维的窗口。他举例说,“小草有生命”的标牌在中国被翻译成“Little grass has life”。这种翻译方法只存在于中国,极具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式英语是代表中国的符号。纪韶融的见解与香港中文大学传播学博士刘巍巍的意见不谋而合。刘巍巍说,在国际语言学界,中式英语已经不再是一种错误的、必须被改正的英语。它与印度英语、巴基斯坦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已成为“世界英语”的组成部分。英语也需要多元化,只要不影响交流,使用中式英语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全球语言检测机构今年8月发布的报告指出,受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影响,中式英语对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要大。在1994年以来加入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占了5%至20%。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琳认为,英语在传播使用的过程中受到本地方言、本国语言和本土文化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是一种必然现象。他表示,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按照“皇家英语”的标准要求中国人讲英语。陈琳也同时指出,外国人对中式英语的宽容并不能成为违规使用英文的借口,规范英语仍是主流。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夏纪梅分析指出,从学术角度上讲,中式英语分两种。一种是Chinese English,一种是China English。其中Chinese English就是Chinglish,由中式语法和英式词汇组合而成,属于语言的不规范使用。如“洋泾浜英语”,是上海话、汉语普通话与英语在音、义上的混合使用,很多用语至今还在沿用,如水门汀(水泥之意),音同水泥的英语表达cement。China English则是中国特有的,是允许存在的。如早期北美移民以广东人为主,因此粤语的白菜、锅、垃圾(音同“乐色”)等词都以粤语发音进入了英文词典。现代一些具有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特色的词汇也被吸纳为英语新词,如儒家思想(Confucianism)、四书五经(Four Books Five Classics)、和平崛起(peaceful rising)等。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