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出版
从经典阅读到流行阅读再到同步阅读
中国大规模引进外国文学,是从20世纪初期开始的。当时,为了“盗取天火”,疗治中国国民的精神疾病,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亲自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在短短20多年间,以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为代表的一大批欧美作家的经典名著相继被引进中国,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狄更斯成了中国知识界耳熟能详的名字。
从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开始,以高尔基为代表的苏俄现代作家的作品被大量引进到中国,直接推动了解放区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与当时政治上的一边倒相适应,前苏联当代作家的作品成为了引进文学的重点。
改革开放以后,以现代主义文学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大规模涌入中国,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接受西方文化的又一高潮。随着这些译介活动的深入展开,以寻根文学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给读者带来新颖而强烈的阅读感受。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以某种思潮或某个国家为主大规模引进文学作品的现象似乎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是时尚流行阅读。很多作品都是因为上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畅销书排行榜,而被国内的出版商引进并很快成了人们趋之若骛的阅读时尚。《廊桥遗梦》,一个唯美的经典爱情故事,触动了中年人的伦理价值取向与情感平衡观念;《挪威的森林》里关于青春岁月里的感伤、沉醉为众多80后的青少年朋友所热情拥戴;被称为“作家中的作家”的米兰昆德则以其融文史哲为一体的当代思辩型新小说而成为改变中国当代写作方向和策略的西方原创作家之一,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句经典的翻译也广为人知。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中国的读者和作家越来越快地知晓国外图书市场以及同行的动作和状态,流行阅读进一步演变成了全球同步阅读。JK罗琳笔下会魔法的小男孩哈利波特不仅创造了世界出版史上的神话,也在中国的出版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以6000万册发行量笑傲畅销书排行榜时,它也成了中国读者的最爱。
引进文学给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阅读选择,图书零售市场的规模得以扩大;引进文学弥补了某些文学图书类别原创的不足,开启了诸多颇有潜力的细分市场;国内出版社在引进文本的同时,也将国外相对比较成熟的市场营销手段引入,从而提升了书业的整体营销水平,促进了出版产业的国际化;优秀的引进版也带动了本土作者的创作,出版社在选题策划上更加贴近读者和市场。
但是,引进文学一味地追逐时尚、片面地强调市场导向,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某些负面效果。为了得到某一炙手可热的图书的版权,国内有些出版社一拥而上,不惜哄抬报价,从而导致行业内的恶性竞争;而对于那些已进入公共版权而又畅销的作品,往往多种版本重复出版;另外,引进英美等西方国家文学作品居多,而其他国家名家名作则少有人问津。
在中国经济加快融入全球经济的同时,我们应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对待外国文学,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但我们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维护我国的文化传统、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在经济全球化中被“化”掉,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进而保持民族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