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视野
师范院校在基础英语课改中的作用
从2001年开始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以来,师范院校如何发挥作用一直是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在2001年初,教育部师范司就打出了“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保驾护航”的口号。在教育部师范司、基教司和考试中心联合召开的会议上,师范司明确表态,要积极支持和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时一些师范大学也参与了新课程培训者的培训工作。北京师范大学等几所重点师范大学都组织了国家级骨干培训者培训,一些地方师范院校也以不同形式参与了教师培训。当然,这些主要是岗前培训,比如,一些省、市要进行新课程改革之前,都要进行岗前教师培训。就我们的观察而言,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在过去的七、八年里,师范院校参与课程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不够深,而且发展不平衡。在本次会议的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中大家都提到了,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教育部下属的几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并不是很完美,教育部有关部门与各地的师范院校、教研室之间的合作也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另外由于理念和认识的原因,很多师范院校还没有认识到参与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总体来看,师范院校还没有真正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亲密接触。
出于责任感,我们各方面人士意识到应该做点事情。在2007年12月召开的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理事长会议建议召开全国师范院校与课程改革的会议,讨论师范院校的外语学科如何参与到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中来。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响应,随后开始筹办会议。考虑到中心承办这样的会议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心与各个师范院校联系不多),于是我提出由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心联合主办此次会议。在春节放假前夕,我们紧锣密鼓地筹办这次会议,包括起草会议通知、邀请函,邀请专家、领导,安排会场等工作。经过紧张的准备工作,会议成功召开。本次会议得到教育部师范司、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教育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及所有参会的老师代表的师范院校的支持。我代表本次会议的主办单位向所有给予我们支持的专家、学者以及所有与会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听到一些老师们的反馈意见:这次会议召开得非常及时。其实全国师范院校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外语学院(外语系)的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我也参加过多次会议。在每年一度的会议上,我们也讨论课程改革的问题,但是没有把它作为突出的重点,没有像这次会议一样专门讨论师范院校与课程改革的关系的问题。
下面,我根据这两天的听会情况和以前的一些反思,谈谈师范院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作用。概括起来,师范院校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职前培养
师范院校应该为中小学校培养符合新课程需要的英语教师。大家知道,教育部师范司有一个培养处和一个培训处,培养是指职前培养,它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很多教师讲到了师范院校的本分就是培养教师。目前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培养符合新课程需要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在职教师都要进行培训,其中包括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以使教师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有效实施新课程。同时,一批师范院校毕业生不断补充到中小学。但是,各地反映了一个普遍问题:近几年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拿着旧船票登上课改的新船”。其原因是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还没有及时反映新课程的需要。比如,有些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到中学后,校长问及是否读过《英语课程标准》时,回答是没有读过。按常理,《英语课程标准》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应该知道或者在离开师范院校之前要学习的。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第一,师范院校未能及时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等纳入教师教育课程,学生对新课程知之甚少;一些担任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也不了解新课程的内容。第二,学科教学论和教学法课程未能及时更新内容,未能反映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本次会议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讲话都涉及到这点,就是现在的职前教师培养很多方面还没有更新。我们当前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新课程能力并愿意从事教育事业的新型教师。王蔷教授昨天的报告很值得大家反思,大家都说学生毕业后不愿意成为教师。王蔷教授的报告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学科教学论、教学法课程以及担任课程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王蔷教授和她的同事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影响使学生转变了对英语教师职业的态度。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除了具有能力,还要有意愿去从事教师的工作。当然,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基础教育新课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英语教师、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能力。吴一安教授的专题发言、龚亚夫老师的报告以及分组讨论都提到:首先弄清楚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我们才可能有目的地调整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培养符合新课程需要的教师。我认为这个问题没有完全解决。问及教育局局长或中学校长需要什么样的老师,他们也回答不出来。另外,现在还有一个矛盾:很多学校可能会说,能提高考试成绩的教师就是他们需要的教师。因此,一些师范院校毕业生到中小学后普遍感到大学所学的知识与中学的实际需要存在差异。学了新知识、新理念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到中学之后无用武之地。我认为这些问题也还没有解决,希望大家来思考。
二、职后培训与继续教育
除了职前培养以外,师范院校在中小学英语教师职后培训与继续教育方面也应该发挥作用。有些人不太喜欢“培训”这个词,认为教师不应该是培训的对象。其实,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培训”,即教师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学习、探究教育教学理念,交流教学经验和方法。不要把“培训”简单地理解为训练。培训一般是短期的,继续教育可以是中期或者长期的。师范院校要为英语教师的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提供平台。师范院校应该利用其在教师培养与教师培训方面的优势,为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教师发展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职前的教师教育只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分。离开学校以后,教师需要继续接受教师教育和培养,在这方面,师范院校责无旁怠,包括岗前培训、短期进修以及学历、学位教育。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都参与了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参与或组织新课程培训。因此,师范院校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要及时、全面了解新课程,包括课程的背景、理念和实施过程和方法,了解教师的需要。如果我们不了解教师现状、新课程的实施情况,我们的培训就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只要师范院校的教师走进中小学校,与实践亲密接触,培训内容符合教师的需要,我们的培训就会受到欢迎。当然这需要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和教研部门密切配合,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条件保障。
三、研究问题
师范院校应该积极研究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既有大量的成功经验,也遇到不少问题。经验需要总结和推广,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这两项任务都需要师范院校的积极参与。师范院校有一大批长期从事学科教学论、教学法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他们与中小学接触比较多,了解的情况比较多。因此,在研究新课程实施过程的经验与问题方面,师范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在一线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很多尝试,摸索出了很多做法:有些做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些做法还未证明是否科学、有效;有些做法出发点很好,但实施时遇到困难;还有些做法可能不太合理,但教师未必意识到。一位中学教师在文章中写到“课文教学的重点就是传授课文中的知识点”,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倡导的理念。类似这样的情况都需要英语教育教学研究者与中小学英语教师共同研究和探讨。现在各地中小学英语教师普遍反映得不到必要的和及时的指导(这里不是否定各级教研员的工作)。一个地市有那么多学校,一个教研员怎么可能都深入到每所学校呢?即便去,也不可能给予教师很多的指导。所以,这项工作需要广大的师范院校来参与。教育部现在做的网络教研和网络研修这两个项目非常成功。网络研修通过网络视频让全国教师参与其中,我参与了两期,很受感动。
四、指导实践
师范院校应该发挥学科教学研究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校英语教学实验与改革。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一线教师开展了大量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这些工作也需要师范院校的积极参与。王蔷教授主持的“小学英语课程整体改革实验项目”在北京地区选了若干所小学,制定了一整套教学改革方案。课题组定期到小学去听课,与小学教师一起备课、一起观摩,并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此外,国家制订宏观教育政策、课程计划。各地各学校同时结合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开展更加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这项任务也需要师范院校的指导和参与。
五、科学研究
师范院校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研究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为新课程提供长期的理论与实践支持。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关键还在于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很普遍。外语教学已经进入到后方法时代,但后方法时代的外语教学并不是不讲究方法,因为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我的理解是外语教学不局限于某一方法,而且方法的定义也与以前不同。过去的方法3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是非常具体的、微观的语言学习的操练环节,但实质上课堂上难以用3P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也难以区分每个课堂教学活动/环节属于3P中的哪个环节。我主张要讲究方法,而且要研究方法。我由于主编两本刊物,因此审阅了大量的老师们写的稿件,稿件反映了老师们的思想或方法,这些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我们去研究。目前我觉得有两个问题:首先,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的外语教学研究与中小学外语教学实践未能很好地结合,一些师范院校的学科教学论和教学法教师与所在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和教研员几乎没有联系,也不深入到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很多大学老师,特别是师范院校的老师在自己单位搞研究,不和中小学发生联系。但外语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研究,如果不实地调研,不掌握第一手资料,很难研究出成果,也很难真正理解外语教学的规律。我们很难想象没有调查对象,没有实验对象,就能做好外语教学的研究。其次,高等学校进行的外语教学研究在研究思路、研究目标和具体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研究者的数量和发表的文章、著作都不少,但大多数文章和著作都是思辩型、体会型的;有些问题翻来覆去地讨论,但没有新的发现,也没有具有说服力的证据;真正进行实证研究的比较少,也未能及时吸收国外研究的成果。我们现在需要开展真正意义的研究,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不是某一种方法,应该是很多种方法;不是理论,应该是具体的方法,但并不是具体实施的教学步骤。
最后我以14个字来结束我的发言:机遇、挑战、责任、信心、智慧、勇气、行动。师范院校在课程改革面前有很好的机遇,课程改革为师范院校从事学科教学、教师教育的教师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如果没有课程改革,我们的地位会更低,更没有人重视我们。所以我们获得了被重视的机遇。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培养符合新课程需要的英语教师。师范院校有责任参与课程改革,为课改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我们要有信心参与课程改革,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如果我们认真做,一定会有收获。不过我们需要指导和支持课程改革的智慧,比如教师要知道如何评课,如何指导中小学校老师。我们的智慧来自于学习和研究。我们需要敢做敢为的勇气,并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