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社会热点

三大浪潮推动大众英语学习30年

作者:■本报记者 田文
Aa
  • -   
  •    +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需要大量外语人才,中国的外语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

英语热是当时全民学习热的一个缩影。从1978年至2008年,仅仅30年的时间,我国英语教育的结构、层次、规模和涉及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李朋义认为,国人的英语学习经历了三大浪潮。

80年代:风起云涌

1982年1月5日,中央电视台从BBC引进的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Follow me)正式开播,掀起了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该节目主持人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胡文仲教授、北京外交学院的袁士槟教授和英国专家Kathy Flower。

据媒体报道,在那个时期,《跟我学》在中国拥有1000万观众,与当时我国居民拥有的电视机数量一致。其生动活泼的节目内容让长期停留在“语法英语”“口号英语”的中国人体会到一种颠覆性的英语学习方式,“Follow Me”不仅成为当时年轻人的时尚用语,这档节目更被奉为英语口语的“圣经”。

在《跟我学》走红的年代,会英语是青年榜样的标签之一。一个解放军战士会因其英语好而出现在《新闻联播》中;媒体报道当时的优秀青年代表张海迪时,也常会提及其自学英语、德语的事迹。

“大多数国人对英语以及西方文化的初步认识,都是从《跟我学》开始的。因此,称《跟我学》是国人英语基本水平的铺垫,一点不为过,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十分准确的。”知名媒体评论员张放说。

《跟我学》开创了学英语的新时代。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的一门主科。80年代末,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推出,英语陆续成为国内各级考试选拔的标准。此后数年间,《许国璋英语》《新概念英语》《走遍美国》等英语教材相继出现并大肆流行,国人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愈加高涨。

90年代:产业化萌芽

在成为某种选拔标准后,英语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一个足以改变个人命运的强大工具、一个潜力巨大的教育产业。

一直以来,国内民间流传这样的说法:在美国、加拿大的任何一所著名高校里,新东方学校的学员至少占据中国留学生的70%以上。整个90年代见证了新东方的“发迹”历程。

在80年代末,多次出国未果的北大英语教师俞敏洪曾在北京寒冷的冬夜里拎着浆糊桶,骑着自行车穿行在中关村的大街小巷,张贴自己用毛笔书写的托福补习班广告。1993年,俞敏洪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十年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成立,新东方学子遍布中国。如今,新东方已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身为新东方董事局主席和CEO的俞敏洪身家高达数亿美元。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同样是90年代英语浪潮中的代表人物。1994年,李阳辞去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的工作,组建了“李阳国际英语推广工作室”,依靠“教人张嘴说英语”的绝招开始风靡大江南北。

此后10多年间,李阳推出了《李阳疯狂英语成功之路》教材,被近百所大学、中学聘请为英语客座教授,并创办了李阳克立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式开始走产业化道路。

在英语浪潮的推动下,1998年7月国家人事部发布了《关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的通知》,次年职称外语考试开始在全国实行。

21世纪:欣欣向荣

有数据显示,进入2000年后,中国学英语人数已接近3亿。中国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等一系列让世界瞩目的事件促使国内掀起了学英语的第三次热潮,一股全民学英语风暴开始席卷全国。

在临近2008奥运会举行的那几年,在各地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下,各省市开始面向市民普及英语:英语班、英语角、英语俱乐部纷纷开进社区;市民英语测试逐步推行;各地公共场所英语标识的规范工作相继开展。

2002年,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办公室正式成立。在其组织下,市民外语游园会活动、北京生活英语电视大赛、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成为北京市民英语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上海启动了“迎世博上海全民外语培训工程”,预计到2010年,600万年龄30岁至60岁的上海市社区居民将接受英语培训。

2008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让国人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对于英语的盛行,李朋义认为有多种原因。首先英语是世界人民交流的主要语言;其次英语是众多领域的主导性语言——世界70%的电视节目用英语制作,80%的电子邮件用英语撰写,85%的网页用英语制作,100%的软件代码使用英语;其三,英语文化教育是一个产业,市场利润巨大;此外,英语还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第三次英语学习热潮中可以看到,目前的英语市场更加理性和成熟,更具有优胜劣汰的选择性。今后只有优秀的品牌产品才能占据主导地位。”李朋义说。

大事记

1978年 中国第一本英语学习类杂志《英语学习》复刊。

1982年 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正式开播。

1984年 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的一门主科。

1993年 俞敏洪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

1994年 李阳组建“李阳国际英语推广工作室”。

1999年 职称外语考试开始在全国实行。

2002年 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办公室成立。

2003年 上海启动“迎世博上海全民外语培训工程”。

2008年 奥运前夕,各地掀起市民学英语热潮。

电子产品见证英语学习方式变革

■本报记者 田文

近年来,国内电子学习产品(Electronic learning products——简称ELP)市场迅速发展壮大,据专家预测,其市场潜力不低于100亿元。在经历了复读机、电子词典、学习机等产品的更新换代后,目前数码学习机占据着ELP市场的半壁江山。

电子词典:最早的电子词典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当时的电子词典只具备简单的查词功能,显示屏小且清晰度低,资料也不可更新。

复读机:随后出现的复读机具备复读、跟读、对比三大功能,能帮助学习者训练英语听力和口语,但其缺陷同样明显——不能视听同步、不具备翻译功能、内容有限、音质差等。这些固有缺陷使得传统复读机注定只能作为一种过渡型产品。

数码学习机:具有创新性的学习功能,例如纯正的真人发音、清晰的液晶屏幕、视听同步、变速播放、即时翻译等功能,能较为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口语水平。

互联网学习机:代表了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学习模式的到来。此类产品在软件、硬件、学习模式三大方面进行了突破,实现了人机交互、情景对话、教材同步、资料下载等创新功能。

教育专家认为,英语电子学习产品的推陈出新,不仅体现了英语学习的需求正由单一应试型向综合应用型的转变,也见证了英语学习方式的变革历程。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