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讲堂
中小学英语课程的发展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之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推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外语教育发展丛书”。丛书对改革开放30年中国外语教育进行回顾、总结和思考,对未来我国的外语教育发展目标进行展望,并提出战略性建议。本报特选登连载由刘道义主编的《基础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和庄智象主编的《外语教育名家谈(1978—2008)》两本书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上接第152期A11版)
(5) 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观念,例如突出学生主体、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任务型”活动、形成性评价、开发课程资源等。这些新的理念将会对我国的外语课程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必然会与传统的观念产生碰撞。这就迫切需要英语教师加强学习,加深对新课标基本理念的理解。
①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面向全体学生,而非少数学生。因为综合国力的提高必须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基础。同过去时代发展主要依赖于为数不多的精英人物相比较,当前更需要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因此,要坚决扭转那种面向少数升学甚至升名牌学校有望的学生大搞应试教育的倾向,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即应实施大众教育。为此,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动机、兴趣、信心、意志,帮助他们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构建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力和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为此,课程标准在目标设定、教育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目标设定中不仅仅考虑到语言知识和技能,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程评价中,提倡学生自我评价,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学习策略方面特别提出了资源策略,以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开发课程资源。这些措施无疑会形成一种民主的、开放的、活跃的氛围,对每个学生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②倡导通过感知、探究、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灌输式的教,学生习惯于接受式的学。这种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乏自信和主动性,当然也就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创造性。尽管实施传统的课程,即应用过去的大纲、教材、教学的方法培养了大批人才,证明了我国的基础教育成绩斐然,然而,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大潮的挑战,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要提高要求,要创新。创新精神要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这就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大力培养。每个学科都要灌输这种精神,外语学科也不例外。有人以为,外语学科仅能培养记忆力而不能培养创造力。这种看法不仅错误,而且有害。课程标准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活动的途径以及增强实践能力等方面试图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通过感知、探究、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来学习。如果说过去的学习方法强调的是“读、译、背、记”,教学方法强调的是“讲、析、译、测”,那么第二阶段的英语教学大纲有了很大的进步:强调学生要开展“听、说、读、写”的实践和小组活动,注意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并通过大量的模拟交际活动发展为能力;强调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课程标准则又向前迈了一大步。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感知、探究、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这反映了知识观的重大变化。过去,人们认为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把系统的知识看成是固有的、客观的、绝对的,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死记硬背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外语学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外语教学由于缺乏语言环境,更加突出了“讲解、翻译、背记”的作用,因而有人误以为外语学习仅能培养记忆力,而难以培养创造力。课程标准对知识的概念下了新的定义,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而是一种“探究的活动”。因此,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有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实践,亲身参与和感受,发现和探究新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实践和体验,形成新的技能和能力,并充实丰富自己的经验。这样一来,就必然要求学生在真实且富有实际意义的任务活动中去学习、体验和运用语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使用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这里,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知识,而是学会怎样有效地学习。换句话说,这里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而不是结果。这样的教学必然会使教师教学更加民主,学生学习更加自主,会出现教学“超越书本、超越教师、超越课堂”的现象。到那时,学生便能学会如何学习,有了这种能力,他们将终身受用。
③课程标准采用活动途径,促进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以往大纲所提出的语言的交际功能,实际上就是指运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新课标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了各级目标要求,更进一步突出了对语言综合运用的要求,而且新课标还明确地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这在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界引起了较强烈的反响。(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