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封面报道

农村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作者: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 宋宗根
Aa
  • -   
  •    +
【摘 要】 笔者根据多年的观察调查和实践,拟从农村中学的现状出发,阐述农村高中英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并运用心理学、外语习得的理论结合实际情况,挖掘运用当地资源,探讨如何激励英语学困生,加深师生感情,转变他们的英语观念,改善他们的学习策略以期让学困生转变成为优秀生。

【关键词】 农村高中;学困生;情感策略;本土教材

英语学困生是教师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在当前课改形势下,教师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突破转化学困生这一难关。目前,农村中学更是存在着大量的英语学困生。进入高中后,学困生学习任务加重,其错误的情感态度观念没有得到恰当的引导,不当的学习方法没有得到改正,导致其对英语的厌倦感、恐惧感与日俱深,甚至完全放弃英语。笔者就农村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其对策做出以下探讨。

一、英语学困生的界定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发展水平正常,但由于心理、行为、环境以及教育等原因,在正常教育环境中学习效果差,未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英语学困生的主要表现是:英语学习目的性模糊;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志薄弱。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未能达到同其智力水准相称的学业水平, 但是,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指导、教诲,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学困生的转化最终能够实现。

二、农村学困生成因分析

1、农村中学的特点

虽然新课程标准改革正大张旗鼓地实施,但由于农村中学师资参差不齐,教育教学观念滞后;教材脱离农村实际;农村中学外教师资缺乏,学生缺少用英语交流的机会,英语只是用来考试,而考试本身对学困生就是一种负担;学习设备单一老化,硬件条件不足,造成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意识不强。

2、 教师方面的原因

(1)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缺乏对学困生情感的投入,不仅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等方面不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对学困生缺乏关爱,交流。学生由于受到教师的冷遇,对英语学科缺乏兴趣和信心,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2)农村中学的教师缺少培训学习的机会,其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及教改意识亟需提高。

3、学困生本身的原因

(1)情感态度方面的原因

进入高中之后,英语学习难度增大,学困生不能很快适应,逐渐失去信心。另外,由于父母的期望和升学的压力,英语学困生面临很大的精神压力。

(2)学习方法及习惯问题

学困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掌握基本词汇和基本语言基础知识的方法策略,导致成绩不理想,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4、农村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但是今天的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着家长文化素质偏低,“民工潮”冲击家庭教育,家长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方法等问题。农村学生高中一般寄宿,受父母教导的机会也少。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配合和协调,致使学校教育工作很难取得成效。

三、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走进学困生的情感世界

教师是架设在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教师的关爱起着重要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可以说师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通常学困生内心比较敏感,更期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和尊重,教师应该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关心学困生,让他们感觉到少见父母教师就是父母,远离家庭学校即是家,动人心者,莫先乎情。

2.开发本土教材,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

现在的教材编写理念新颖,但大多数面向的是城镇学生。专家学者也一再强调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有选择、有侧重地教授课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英语写笔记,定期与学生交流,并整理归纳学生日记中带有乡土气息的词,形成本土教材。与农村学生息息相关的词汇像:transplant rice seedling(插秧),sow seeds(播种) harvest/reap rice(收割水稻), plough land(耕地), raise cattle(养牛), buffalo(水牛), milk the cow(挤奶),problems fac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三农问题)等等。教师也可以把学困生感兴趣的一些话题,平时爱好的体育运动等相关词汇、句法也纳入其中。让学生体会到英语不仅是考试的科目,更是有用的语言。

3.赏识教育,帮助学困生重塑自信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深信不疑的价值观或信念受到心理上相矛盾的信念或行为的挑战时,会体验到一种张力或不适。为了解决这种不适,他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或寻找一种解决这种矛盾的理由或借口。”如果在一次又一次的测试中,学生的成绩常常落后他人,或者付出了努力,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他们便逐渐形成了自己学习不如他人的心理,容易失去信心,对英语学习产生厌恶情绪,甚至彻底放弃英语。教师们不应该把成绩高低作为评判好学生与差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应该多去发掘学困生的长处,根据他们的特长、智能组织集体活动或小规模的比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认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习得主要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下,学习者大量地接触略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 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他提出了“i + 1”的概念,如果习得者现有水平为“i”,能促进他习得就是“i+1”的输入。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能否做到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关系到外语教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很多英语学困生因为上课听不明白,阅读的材料读不懂,而逐渐丧失信心,直到彻底放弃学习英语。笔者经过精心调研测试,发现所教授班级的学困生大多仍停留在初中水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高一的时候选择一些适合初中生的课外读物,同时注意读物的趣味性、可理解性和挑战性,并要求学生做摘录、写心得,定期交流汇报。进入高二后,学生便能够看懂一些高中同步的报刊,像《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等,到了高三他们已经读得懂《英语沙龙》初级版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到学困生的水平,讲解要通俗易懂,课后要及时予以关怀询问,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即使是仅仅拼对一个单词,教师都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积极融入到课堂中来。

总之,农村高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任重道远,教师既要在课堂上运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因材施教,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摒除偏见,胸怀爱心,在课外也要加深师生交流,帮助学困生重塑自信。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