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人物茶坊

互联网时代英语学习的变与不变

作者:本报特约记者 史颖波
Aa
  • -   
  •    +
——专访《中国日报》常务副总编辑黄庆女士

在英文媒体和英语教育两个领域默默耕耘多年,今天的黄庆女士堪称硕果累累。一方面,作为有近30年媒体经验的资深媒体人士,她参与创办了中国国家英文报纸《中国日报》。另一方面,作为英语教育界的专家,她一手创办了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英语学习类系列报纸《21世纪英文报》。值此21英语教师网上线之际,21英语网(www.i21st.cn)主编史颖波采访了百忙中的黄庆女士,请她谈谈互联网时代的英语学习。

Q:中国有3亿人学英语,您认为互联网时代的英语学习,和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哪些地方变了,哪些地方没变?

A:变和不变是相对而言的。不变的是学习的趋势,变的是学习的环境,而且,学习的环境是一直都在变、是每天都在变的。我认为互联网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学习的环境变了、手段变了。

过去,中国人学英语,一个老师教,一大群学生跟着老师学,从发音开始,然后单词、语法、造句。后来,发明了磁带。你可以不跟着老师,跟着磁带学发音,用录音机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反复听。这都是工具,这些工具把我们学语言的环境拓展了。过去用录音机,有个什么问题?只能听。现在有了互联网,不再是单向,而是双向的。你跟一个老外,可以在线聊天。这就是一种改变。变的是环境,是学习的手段。

Q:学习是一件很枯燥的事,互联网的交互性是不是让学习变得轻松了一些?

A:是这样的。不管学什么东西,打基础的时候都是很枯燥的,学语言尤其如此。有些人可能有点天份,有sense,对语言比较关键的东西掌握得比较好。比如,有的人辨音能力特别强,模仿外国人的发音模仿得很准。有的人记忆很好,词汇量很大。这些人下的功夫比别人要少,但是你再有天赋,不去练照样不会,说不会、写不会。所以,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是什么新的技术,学语言,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是不会变的。变的无非是,今天你能够接触到的东西比过去多,你可以寻找到的东西比过去多,你能够利用的资源比过去多。你想听,你可以上网下载听力。你想写,你可以上网写博客。其实,不仅学习在变,考试也在变。你看过去我们考托福,教室前面要放个录音机。现在刚刚进入中国的PTE考试,已经全部是计算机考试了。

说到英语的语境,有核心的4个C,这4个C是学语言的人无论如何逃不了的:Content(内容)、Cognition(认知)、Communication(沟通)、Culture(文化)。语言本身就是文化,语言的应用就是交流,交流就一定要有内容,内容的交流一定是在认知的基础上。这个规律是没法违背的、是不变的,这四个C说明了什么?语言是活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是不断生产的。如果你不遵守这4个C,那你就每天和故纸堆打交道。

Q:所以学语言也要与时俱进。

A:语言是活的,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每天都出现新的含义。《中国日报》为什么介入英语教育,就是因为我们看到我们在这方面的优势,我们能接触到大量活的语境。今天在《中国日报》上我看到一个词me-time,说奥巴马访华的me-time。

奥巴马是个公众人物,他在北京的行程安排,用了一个简单的词me-time来描述他的私人时间。噢,这就出来一个新词:me-time,指的是现在公务缠身的政治领袖,他也要做点他的私事。me-time就是指这类人的私人时间。这就是新的语境。

一百年以前,这个词是不存在的,那个时候都是me-time,不需要这个词,但是现在对奥巴马这样的政治人物,这些词就有意义了。这个词汇,是通过关注女性权益话题的媒体,特别是女性杂志而走红的。开始是指女性需要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现在政治人物,公众人物,也需要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这些词用在当今时代,就很贴切,很时髦。如果你经常读,经常留意,那对你的学习一定会有帮助。

Q:您刚才说到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英语学习的这四个环节是不是也没变呢?

A:学语言离不开听说读写。听和读是被动学习、是输入。说和写是主动学习,是输出。听说读写虽然没变,但是今天,听说读写的内涵和过去已经不一样了。

我们办了十五届的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一个大学英语老师对我说的话很有启发:“你们主办的这个英语演讲比赛,重新定义了口语的内涵。”

我们过去学口语,无非就是对对话,你好我好等等,诸如此类。但是,现在,有了这个口语演讲大赛,你要输出你的想法,而不是简单的对话。她觉得重新定义了口语之后,教起来比过去有意思多了。内容要比以前涵盖得广了,层次也高了,对学生的要求也高了——你不仅能够在生活层面上,工作层面上和别人交流,也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去说服别人,在说服别人的层面上来学口语。

Q:说服别人可能才是沟通的过程中最难的地方、最高的境界,《中国日报》在这方面是不是更有体会?

A:以前我们《中国日报》写的东西,是说明性质的,有什么事情说明一下。现在我们应该更进一步,要说服别人。过去我们办《中国日报》,是让别人理解我们,现在我们要做的是让别人认同你,认为你做的事情有价值,有道义,有人文情感,是和谐世界的追求。这个就不容易了。

这次奥巴马来,外电评论说,奥巴马没能让中国认同他。但是,我们的报道从来不会坚持让世界认同我们。美国人是想让别人都认同他,都跟着他做。我们希望世界理解我们,希望别人起码能觉得我们这么做是不错的。过去,我们说明自己,结果别人觉得我们是另类,好像你就是要坚持你那一套,反正跟我们西方不一样。为什么西方人对我们有偏见呢?我们没有说服人家。

语言是我们的一个工具,我们要用这个工具来说中国的故事。不说中国的故事,难道你学了英语就是老去说美国的故事吗?从说服的层面上来学英语,那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有熟练的英语,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有自己的价值观。这是我们要学好英语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人家对中国的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高。因此,西方记者跑到中国来,写了文章,拍了照片,回去之后,发表出来,给他们的读者看。过去西方报纸对中国报道很少,现在每天都有。

BBC亚洲总社社长单安恒(Paul Danahar)到《中国日报》来,那天正好《中国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批评BBC对中国的报道有偏见。BBC的社长单安恒看了对我说,你们今天批评得没有道理,以往你们的批评有的时候还是有道理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想有偏见,我们希望关于中国的报道是客观的,我们希望有人向我们说出中国的观点来,可是我们找谁、谁都不愿意出来说话。我们不是想有偏见,但是结果你们还是说我们有偏见。这就是需求。

第三个原因,我们要有能力用英语向全世界输出信息。原来我们韬光养晦,现在人家把我们推到了舞台上。这次奥巴马来,人家觉得更不得了了,世界上就你们中美两个大国。你会说什么呀?你的话有没有影响力?语言要代表民族,要代表国家,要有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要让人家爱听。这就是软实力,而不是一个软肋。

从这三方面讲,特别是从中国在世界上的发展来看,我们现在的英语学习,学生也好,老师也好,谈这个问题一点不为过:更应该重视、更应该改进的是,我们原来的听说读写的内涵。

Q:您能不能向《21世纪英语教育周刊》的广大教师读者谈谈您为什么要办21英语教师网(elt.i21st.cn)?您做过大学老师,所以您对老师是不是有一种特别的情怀?

A:我们在做《21世纪英文报》的过程当中,在和老师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老师有这样的要求,希望有一个服务于他们的专业平台,我们也觉得自己可以做这方面的努力。我们先有了《21世纪英语教育周刊》,现在有了21英语教师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互联网对英语老师的教学来说,其便利性是无可比拟的。像教案,靠报纸肯定满足不了。第一没有那么大的海量,第二不够及时,第三如果互动的话,报纸也做不到。我们推出教师网,诚心诚意为老师免费提供资源,我相信是一定会为老师所欢迎的。每一个老师,或者是一个教研室,他们肯定也有他们的长处和优势,我们提供这个平台给老师,老师们或者整个教研室,可以把他们的经验、创造性的东西,拿到我们这里和其他老师来一起分享,共同进步。所以,我们特别欢迎老师们来我们这里开博客,写专栏。你在别的地方写博客,缺乏同仁的氛围,但是,你到我们教师网来,你的读者都是老师,他们能听明白你说的话,能理解你的苦衷。你的表达能够得到共鸣和理解,这不就是表达的目的吗?

另外,我们还打算开拓一些国际资源,比如国外院校、学习机构和研究机构提供的有关英语教学方面的资讯,让国内的老师拿来能用。我认为对老师来说,特别是中小学英语老师,肯定有很大的帮助。

英语教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愿意为英语老师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他们打造一个学习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和表达的平台。这个事肯定是个好事,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谁来做这个事,而我们又是比较早地看到了这个市场。而且,我们也有这个能力来做这个事儿。《21世纪英文报》在全国有600多所报刊实验学校,我们申报的课题《英语报刊教育的综合研究》是中国教育学会的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所以,我们做这个21英语教师网是天时地利人和。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