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学术交流

论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跨文化教学课程模式的启示

作者: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李卓然 王昺
Aa
  • -   
  •    +
[摘要] 目前,美国校园的教学模式已在极大程度上受到其本国人口和前往美国的留学生或移民在数量和多样性上的巨大冲击。本文将以美国多元文化课程为例,讨论其如何通过课程安排以适应和满足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对课程多样性的需求。文中将进一步分别从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对课堂的影响,多样的学习类型,多元文化教学方法,以及如何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教学能力等角度讨论美国语言教学课程模式对我国语言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跨文化学生多样性;教学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师多元课堂教学能力

Abstract: The school cond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been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population and immigration increase. We’ll discuss how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attempted to respond to the diversity now found in most classes. In this paper, the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ts impact on the classroom are analyzed; the variously learning styles are considered; and the approaches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the multicultural teaching competencies that enhance diverse learning are explained, in order to get the feedback for the Chinese multicultural linguistic education from the pattern of the curriculum in American education.

Key Words: multicultural diversity; approaches to education; teaching competency

有美国学者指出,“价值观念和传统看法是文化的核心,不剖析这个核心就无法真正理解各种文化行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在外语教学中不重视文化知识(包括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显然落后于客观的需要。教师必须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在课程设置中注意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了解和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目的在于以多元文化教学为背景,更有效的进行文化多样性的适应和融合。

一、多元文化背景教学中所存在的语言和教学水平与观念的差异性

(一)多元教学中语言教学的能效性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言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语言在课堂内外所承载的作用和意义是是极其独特的。语言是一种能够使我们与他人保持正常生活交往和交流的系统的符号性替代物。一种正常有效的语言使用是我们进行同等水平交流的充要条件。而这种有效语言使用的衡量却往往在美国学校所规定的标准之上有所例外。

我们首先要对一些对英语掌握还有一定限度(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t:LEP)的学生所面对的问题进行分析。语言效能受限(LEP)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标准之外的阻碍。

马克康诺曾针对这学生群体提出,“语言效能受限(LEP)的学生必须要在注重课堂知识理解的同时兼顾语言的差异适应,而英语语言背景的学生只须注重认知理解的层面。LEP学生必须在确认任何教学内容之前,识别其非本国语言的结构与功能应用。”他们不仅需要掌握课堂所传授的教学知识,同时还要用他们所学到的非本土文化的语言进行知识接收和课堂讨论。

(二)多样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观念

通常,更高水准的认知或语言能力由于各国的基础教育系统的差异使得LEP学生在非本国环境下掌握起来更加有难度。很多学生进入到美国学校之前,在本国的教育基础就比较差,又加之语言沟通上的不适应,使LEP学生在美国的学习仅局限于完成校方学分上的要求,而在课程内容的认知和应用程度上无法与本国学生处于同一层面。“年级越高,LEP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承受语言与认知能力需求的压力就越大。”

很多学生开始在美国的学习之后会意识到其本国的教学科目安排和课程内容设置与美国的教学体系有很大的差异。美国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应用演绎法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但大多数亚洲国家均使用归纳法来统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美国语言教学中比较重视能反映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写作,而在亚洲或中东国家则更注重标准化的学生口语教学,这些都体现着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理念的差异性。

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表现出的多样性学习类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种现象,学生在学习非母语语言时,往往不自觉地感染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譬如,学习英语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放松,讲话比较随便;而学习日语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站立时身体笔直,并且常常鞠躬。这种不自觉的通过潜移默化来获取的文化信息正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当中习得的文化。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文化对我们学习的重要影响——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的风格也是不同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不同的学习风格为多元文化背景的课堂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学习风格是学生个体获得和掌握知识的一种独特的途径。文化和学习之间的密切联系已经通过相关的调查证实:文化背景和民族意识对学生认知系统的影响程度在社会和教育的作用之上。” 以下是若干现行的在学生中不同的跨文化学习类型。

(一)环境敏感性型vs环境独立型

在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环境下,学生所采取的学习方法是有群体性差异的。这些差异就导致在多元文化背景的课堂教学中对知识传授的强调角度与方式的设置——是“寄情于景”还是“直抒胸臆”。

“环境敏感性较强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着更全面的视角和分析能力、形象知识的理解,关注知识铺陈;而环境独立性较强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对较个人化、抽象性知识的掌握,注重知识本身。”环境敏感性强的学生会倾向于与其他人合作式学习或者向老师求教,以人际交流为基础进行学习活动;与此相反,环境独立型则更喜欢进行个人研究式学习,倾向于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以人际间的竞争为标准进行学习活动。

(二)身体力行型vs前车之鉴型

在美国,本土学生会通过个人的不断“身体力行”来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和获得结论。他们会反复实践,在产生错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较强的个人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其他国家,学习个体被期望去不断地观察别人是如何从事某件事情的直到其本人认为可以胜任此事才会进行亲身的实践。” 这种“前车之鉴”型的学习方法,在非本国文化背景下学习的留学生中十分常见。

(三)直接交流法vs间接交流法

文化的差异性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直接或间接交流的程度。美国的学生有着直接而丰富的表现能力,而这种开放式交流的学习风格往往是很多非本土文化学生所避免的。这种回避尤以亚裔的第一代移民较为明显,因为这种在没有沟通前提下的直接交流行为常常会引起交流双方的尴尬局面,并且在这种文化群体中,这种直接交流会被认为是唐突而缺乏教养的行为。

三、美国跨文化教学模式对多元背景下外语教学的启示

美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学课程机制值得我国借鉴。美国将21世纪的多元文化教学目标归纳为5个以C开头的单词,即Communication(交际)、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贯连)、Comparisons(比较)和Communities(群体)。

如果把这些目标表述得再具体一些,那就是:运用外语交际、体认多元文化、贯连其他学科、比较语言文化特征、应用于国内外多元群体。这“5C”的目标都体现了文化理解的重要性。文化理解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大量文化内容的习得而实现的。所以,学生除了学习语言系统外,还必须有机会接触该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必要的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并使两者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对于如何提高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获得以下启示并提出几点建议:

①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图书馆、媒体、他人和个人的观察来获得有关外国文化的各种信息。

② 鼓励学生多了解外国文化,帮助其提高求知好奇心和移情能力。

③ 教师通过教学内容与课堂活动的设置使学生认识到人们的社会行为都是遵循着一定的社会文化规约的,尽可能了解学生不同文化背景的特点与规律,并有效在教学活动之中加以注重并有所体现。

④ 对学生的文化融合程度作出有效评估,将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本土文化和跨文化教学中的适应程度,从而判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⑤ 教师应该与非本土文化背景的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传递能力,此过程对学生能够融入该文化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W.H. Goodenough, Evolution of the Human Capacity for Beliefs 【M】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90. 92-94

[2] W.B. Gudykunst, Communicating with the Strangers: 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New York: McGraw-Hill, 1992. 215-219

[3] L. Damen, Culture Learning: The Fifth Dimens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Reading 【M】MA: Addison-Wesley, 1978. 24-25

[4]A. Schlesinger, The Disuniting of America: Reflections o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M】New York: W.W. Norton, 1978. 10-13

[5]D.W. Gollnick,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M】 New York: Macmillan.1994. 306-309

[6]A.J. More, Native Indian Learning Styles: A Review for Researchers and Teachers 【J】Journal of American Indian Education, 1987. 17-19

[7]K. Cogan, Meeting Every Child’s Academic Needs 【M】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1995.12-16

[8]陈俊森. 跨文化交流与外语教学. 【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132-134

[9]高一虹.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和超越.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39-45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