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的教学很枯燥,学得乏味,我们教师何不尝试给学生加点“西餐”,让“饭菜”更诱人呢?如在学颜色的词汇时,在英语中,本来是“眼红的,妒忌的”之意,却被岐解为“绿眼的”之意。是“红茶”之意,却被岐解为“黑茶”,还有blue Monday(抑郁的星期一)。再如学动物名词,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同样“a top dog”(聪明的小孩)。在西方狗是忠诚、可靠、英勇聪明的象征,而在中国则含有贬义,有“狗腿子”“狗杂种”之说。通过比较和补充这些知识,既可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掌握一些词汇在西方文化中的含义,减少受母语影响而造成的理解错误。在教学part-time 这个词时,可以结合“part-time students”介绍美国人的价值观,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英美。半工半读是英美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用自己挣的钱付部分或全部学费,这在英美大学生中十分普遍。在英美国家“自立”被誉为一种美德,它是英美社会的一个重要价值观,这就可以让学生对“College students should or shouldn’t take part-time jobs”展开辩论,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又可以使他们深刻体会自立的含义。再如有学生问“The dishonest official knew his goose was cooked when the newspaper printed the story about him.”是何意思?如果弄不清“cook one’s goose”的来历,这句话就无法翻译了,它出自于一个典故。中世纪时,欧洲一个小城镇的居民为了表示对敌人的愤慨,把一只大鹅高悬在城头。由于当时英国人把鹅可作愚蠢和无用的象征,把鹅高悬在城头的做法更加激怒了攻城者,于是他们纵火烧毁了整个城市,城头之鹅当然化为灰烬。如今,这一成语用来比喻“毁掉某人计划或名誉等”。可见词汇教学离不开文化传授。
凡是涉及年龄、收入、财产、婚姻、家庭、行动去向等家庭话题是他们的隐私,犯了英美人的大忌。所以在交际的时候,最好以天气、旅游、体育活动、新闻、影视等话题为引入方式。又如,有一位中国官员携妻子去国外访问,下了飞机,一位外国领导人夸赞道:“Your wife is very beautiful.”这位中国官员赶忙答道:“哪里,哪里。”一个翻译随即译道:“where? where?”那位领导人答道:“Everywhere.”中国人往往表现为含蓄、内敛,但西方人则勇于表现自我,面对赞美会说:“Thank you. I am glad to hear that .”可见日常交际渗透了文化意识,体现了西方国家的文化渊源和交际习惯。
“身势语”的历史比言语的历史更久远,它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增加交际表现力。诸如手势、面部表情、视线接触、坐姿、站姿等。高中英语教材中有不少涉及身势语的内容,其中Book2 Unit3 Body Language专门“身势语”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西方人在问候和道别时,除了握手之外,还有拥抱、亲面颊和接吻等方式,而中国人在公共场合很少亲吻和拥抱动作,问候和告别时拉手挽臂或抱头是最亲密的感情表达。
在讲解Book 2B Unit 14 A Freedom Fighter 时,通过向学生介绍,让学生讨论美国种族问题的根源以及黑人运动的斗争史,再联系几年前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种族骚乱,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种族歧视的严重性。然而自从Obama当选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后,打破了多年来的种族歧视。通过介绍这些历史与现实,提高了学生的文化意识,也培养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是不可多得的好办法。
通过阅读教学,我们了解到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经历、成就和贡献。如Chaplin(查尔斯卓别林),Abraham Lincoln(亚伯拉罕林肯) 等名人传记,使学生了解到美国主流文化强调自主、独立、个人奋斗,即使在家庭关系中亦如此;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气候特点,经济、宗教等情况及该国人民的风俗习惯、饮食特点以及重要的节假日和他们的庆祝方式等等。如英国是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的不列颠诸岛上,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气候特点是雨量充沛,风大雾多,因而“雨”rain和“雾”fog构成的词汇在英国人的语言里出现较多。再如英国是个君国制国家,贵族中由君主封赐的爵位等级十分严明,和这种爵位文化密切相关的则是英语中的爵位名称,如公爵(duke)侯爵(marqui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以及男爵(baron)等。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百姓常去的地方是教堂(church),他们相信确有上帝、天堂、魔鬼、地狱等,所以在语言中保留了很多反映宗教信仰的词汇,如go to church(去做礼拜)go to hell(见鬼)Damn you!(该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