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学
开展信息技术双语教学 提升学生英语水平
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教育目标,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操作技能为主,教学内容易运用语言进行描述,师生之间互动性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本身涉及英语信息较多,另外,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也多以英语为载体,以此为切入点开展双语教学,既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发展的自身要求,对学科教学有促进作用,也是解决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不同步这一矛盾的较好方法。 一、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双语情景 情景在这里特指学生获取知识的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场景。不同的学习环境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不同领悟,因此,欲使学生获得直接应用于真实环境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必须将学生置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使其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建构或习得知识。 1.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双语情景,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 笔者在讲授初一“信息探索”这节课时,为学生制定了以下两点课程学习目标: A. 学会使用搜索引擎 B. 会搜索各类信息资源 当时,恰逢西方圣诞节临近,学生们对于这个隆重的西方节日也很有兴趣。因此,笔者大胆地在不脱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这节课设计成了双语课。 笔者下载了一些学生熟悉的圣诞节英语歌曲,圣诞主题的PPT模板,以及有圣诞老人、雪撬、驯鹿等形象的圣诞主题图片,准备了两袋长袜装的糖果分给学生,目的是使学生进入电脑教室后,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与圣诞节和西方文化有关,同时也感受到英语文化。 2.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双语情景,需要创造真实运用英语的机会。 本节课的关键教学内容是搜索引擎的使用(其中一部分是学生熟悉的一般性运用)。 教师:“搜索引擎中的‘引擎’是什么意思?” 学生:“……” 教师:“Engine,一般译作‘发动机’,也可译作‘手段’‘工具’等……我们用Google(谷歌)搜索引擎举例,进入Google主页后,单击‘Google.com in English’,进入到英文版的Google页面。” 学生:“我们不会……” 教师:“没关系,老师会带领大家。” 这节课,由解释Keyword(关键词)开始,再到引导学生依次以Christmas—Christmas trees—National Christmas tree picture —National Christmas tree lighting video为关键词,由模糊搜索逐渐过渡到精确搜索,学生找到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资源,都是其喜闻乐见的内容。 面向初二学生的“电脑游戏的设计”课程需要使用Game maker,笔者只为学生安装了英文版本的程序,目的是希望通过使用英语软件,让学生真实地运用英语。 3.要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双语情景,教师需要长期坚持英语“渗透”。 信息技术双语教学,如果只在公开课中偶尔展示一两次,最多只是“界面”好看,但“内核”(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是没有改变。 笔者第一次在课堂上启动英文版游戏制作软件Gamemaker时,还没有开始讲课,一名学生看到英文界面就说:“看不懂,不会”。笔者回答:“老师还没有开始讲,你还没有开始学,怎么轻言不会呢?请相信老师,相信自己!”当然,对操作中涉及的单词,教师需要讲解清楚词义,并且在单词的多层解释中,强调其在计算机应用语境中的确切词义。此后的每节课,笔者都坚持英语“渗透”。完成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时,笔者相信,所有学生都已经了解:run不单有“奔跑”的含义,还有“运行”的意思,因为所有学生都设计出了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了调试(Run in debug mode)和运行(Run normally)。 由此,笔者联想到,许多学生对学习英语没有兴趣,关键问题是对自己信心不足。由轻言不会到用纯英文界面的软件设计出自己的作品,学生的信心必有大幅提高。信息技术双语教学与英语学科教学之间应存在正相关的联系,此问题理应深入研究。 二、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双语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教学理论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同大的任务或者问题结合起来;以探索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来引导和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上文提到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就是解决问题型(problem solving)的任务。学生只有通过解决问题这一方式才能建构新的知识与技能。 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小立课程,大做功夫”,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其中,“小立课程”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精简,从而留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所谓的“大做功夫”。体现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就是“精讲多练”,这一点和“任务驱动”的理论殊途同归。 例如,在讲授“英文报刊的制作”这节课时,笔者将学生的练习设计为一项探究活动,具体如下 : l.明确任务:分小组合作完成一份英文电子报刊,主题可以围绕深圳市的道路、深圳河研究、深圳的人文环境和我们的班级等内容开展;素材可以通过英文搜索引擎搜索收集;鼓励学生原创。 2.明确标准:展示《英文电子报刊评价表》,从“版面设计”“报刊内容”“制作技术”“英语表达”四个项目评价学生作品,每一项目都有细分的标准来量化学生的作品。 3.明确分工:引导学生根据预定的栏目或版面,在小组内部进行分工;选出一名学生作为主编,负责整个编辑制作过程的统一协调。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真实任务,练习过程紧张有序。 4.总结深化:首先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小结;然后引导学生逐步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该练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积极主动参与到练习的整个过程中来,坚持以具体问题为中心,以课堂时间为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相关论文或者研究报告的撰写,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提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平台 合作学习是由多个学习者在交互与合作中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与学习的活动。学生根据练习任务,在同桌、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协商分工,讨论探索,展开合作行动,最终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模式强调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培养学习者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增强学习者的团体意识;建构主义的观点更认为,合作交流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整个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及教师的经验可以供大家分享。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而且可以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课堂的多媒体网络环境,是开展合作学习的良好平台,其“先天”优势如下: 打破时空限制:计算机网络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跨时空交流提供了平台,学习小组不受空间实际分布的局限,在网上就可组队讨论,即使小组成员之间相距很远,交流也不受距离的阻碍。 实时通讯:网络实时通讯工具(MSN,QQ等)、论坛、讨论组等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实时交流,及时解决学习问题。 信息共享:文件传输(FTP)工具,多媒体网络教室等现代信息化设备能够在班级内甚至更大的群体内部实现信息共享,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实现共同进步。 四、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处理双语问题 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和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 英语语言学习涉及的听、说、读、写能力,信息技术在四个方面都能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当学生遇到双语学习问题时,应引导其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处理问题。 大量的语言学习CAI课件,网站、软件,都可以为学生提供直接帮助。当遇到不会的单词或词句(英语或汉语)时,不论是词义、读音,均可以用相关的软件工具或网络来解决。常见的英汉词典软件,比如金山词霸,除了英汉互译,还有真人读音,Word里的工具菜单栏下的语言—翻译工具,在线英语单词查询、翻译工具(http://www.kancaimi.cn/),搜索引擎(Google,Baidu)的语言工具等都可以满足一般的单词释义或翻译需求。 大量的语言学习网站(包括网页、博客、视频、动画等)为学生提供了英语学习的间接帮助,这些网站提供了学习方法介绍、学习心得互动交流平台,以及单词记忆技巧等,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语言学习方面遇到的困惑,其方式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这些双语学习的方法。有时候,学生问到的某个单词或句子,教师自己可能也不清楚,然而,教师应该大方地告诉学生:老师也不知道,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查询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你将受用一生。 在信息技术的双语课堂教学中,笔者的实践体会是:在恰当的理论指导下,精心准备,创设情境,巧设任务,课堂会同样精彩;信息技术课堂应该长期坚持英语“渗透”,把英语作为获取更多信息资源的工具,同时使信息技术也成为“处理”双语问题的工具,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目标,由此看来,信息技术课堂双语教学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