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学术教研

弹指13载,中西共舞《英语》 (新标准)“一条龙”

作者:21st
Aa
  • -   
  •    +
他那么远,又那么近。

他身在泰晤士河流经的国度,而他的英语教学理念浸润在无数中国师生手边的书中。

英国当地时间4月10日,他因“为英语教学所做的杰出贡献”而荣获2013年大英帝国勋章,在英国温莎城堡接受英国女王颁奖。

他就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语》 (新标准)系列教材英方主编Simon Greenall。2002年,他来到北京,和《英语》 (新标准)系列教材中方主编陈琳一起,协同中西编写团队,持续打造了一个英国《泰晤士报》所称的“可以与《达暦移婷苈搿凡⒘械某霭嫫婕!?作为我国第一套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套真正意义上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条龙”英语教材,它走进了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课堂,总销量近5亿册。这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英国的《泰晤士报》 《经济学人》 《泰晤士高等教育》周刊、沙特阿拉伯的报纸《阿拉伯新闻》以及其他诸多国内外媒体都先后对它进行了报道。作为从小学到大学阶段教材的英方主编,Simon Greenall也为他“为英语教学所做的杰出贡献”写下了极其重要的一笔。

而在他背后,是中西合作下新型教育理念在教材编写中、在课堂教学里的成功升华,这也是《英语》 (新标准)系列教材的成功所在。


理念,脉动教育本真

“说起Simon Greenall,我们相交已经有十几年了”。听闻Simon Greenall获奖,《英语》(新标准)系列教材中方主编陈琳教授这样回忆。2001年,当两个人被聘请担任《英语》(新标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英语教材中英双方的主编时,他们就开始了十二年的相交,而这种相交的更深层意义则体现在两种高端英语教学理念的互补与共融:陈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著名英语教育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及修订专家组组长、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理事长。Simon Greenall,国际著名ELT专家,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IATEFL) 前任主席;编著及与人合著英语教材与补充读物十余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组合从最开始就为一套气质独特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相得益彰”的英语教材埋下了成功的种子——它可以成为国内外最先进的外语教育思想和编写理念的教材。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努力足以让这颗种子生根。

《英语》(新标准),是为“新课标”而生——1999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教育部开始着手制定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了贯彻“新课标”的要求,外研社开始策划自主编写相关英语教材。13年过去了,这个初衷不变。无论是2006年之前编写的教材,还是2011年“新课标”修订后全面改版的教材,都紧紧环扣“新课标”,努力推动着课程改革理念的传播和实施。“我们会巧妙地使教材同时具备外国和中国最新、最好的外语教学元素。尽管我们在《英语》(新标准)系列教材中采用了许多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但是这些都没有超出中国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范畴,我们力图通过教材来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对“新课标”有着深入理解的Simon Greenall说。

于是,一个脉动着教改进程与教改理念的国际化《英语》(新标准)教材走进了千千万万个课堂——它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不仅强调语言知识的获得,而且强调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的培养。它具有新颖性和可操性:教材以“素质—题材—功能—结构—任务—可行”为编写原则,为学习者努力营造语境,精心设计内容,学练结合,符合语言教学规律。它具有国际先进性和前瞻性:在《英语》(新标准)“一条龙”教材编写过程中,中外方编写团队运用了正在全球使用的,最新而成功的教学法和内容;坚持贯彻了“趣味性、生活性、多元智能性”“先输入后输出”“语流为主,整句训练”等国际教育新理念,在以任务型教学为纲的同时,还运用了“全身反应法”“浸沉法”“情景法”“句型法”和“交际教学法”等诸多教学方法。

完善,贯穿空间与时间

对于Simon Greenall获得大英帝国勋章,麦克米伦教育出版集团首席执行官Simon Allen先生表示:“多年以来,Simon Greenall先生为麦克米伦的出版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向他表示真诚的感谢。他的工作促成了很多成功的合作项目,我们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所建立的密切伙伴关系就是其中之一。此外,他还为麦克米伦教育出版集团其他很多有价值的项目提供了专业咨询。他的获奖实至名归。”

确实,外研社在当初策划开发《英语》(新标准)系列教材的时候,面临着两个阶段性的解决方案:自编和引进教材。当时国内使用的英语教材也主要是自编或原版引进加中文注释的外版教材。外研社则以果敢的态度决定采用中外联合编写而非完全引进的合作出版模式:这样既能保证教材的高质量,又能做到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和教学实际。

在对4家外方教育出版机构进行全面评估后,外研社于2000年1月与麦克米伦教育出版集团签订编写合同,合作启动。如果说两位主编提供了权威而先进的理念,那么这两家出版机构则提供了极为专业的运作保障和极为丰富的优势资源。

外研社背靠北京外国语大学,拥有全国优质的外语教育资源和专家资源,近年来在大中小学英语教材市场、一般外语和小语种图书市场中,市场占有率均稳居第一。长期以来,外研社与国际出版集团广泛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出版了一大批优质图书,被称为“中国英语图书市场上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领导者”。

麦克米伦教育出版集团则是一家享有盛誉的国际出版巨头,在全球超过70个国家开展业务,并且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开设了分支出版机构或推广机构。选用经验丰富的作者与编辑,与各地顶尖出版社和著名的英语教学专家进行编写和出版方面的合作,是近几十年来麦克米伦教育出版集团在英语教育出版方面的全球战略。这种超越地域空间的强强联手,目的就是为了打造出真正适合中国学习者的最优外语学习方案。换句话说,它是为中国学生“量身订制”的教材,而不是在某个为其他非英语国家编写的教材基础上改编的教材。其编写原则是“中外合作、以我为主”,所以在教材编写大纲制订、编写原则的把握方面,都坚持了“本土化”的原则。这种合作随着时间的推进持续进行着,这也反应在教材本身的系统化和完整化上。

2000年7月,《英语》(新标准)小学两个起点(供一年级起始用和供三年级起始用)第一册教材出版。2002年7月,《英语》(新标准)高中项目正式启动。2003年5月,《英语》(新标准)初中教材(衔接小学)由教育部立项通过。2003年7月,《英语》(新标准)高中教材由教育部首批立项通过。2005年4月,《英语》(新标准)初中教材(衔接小学)全部通过教育部审批。2006年4月,《英语》(新标准)高中教材全部通过教育部审批。历时7年,我国第一套完全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小、初、高“一条龙”英语教材基本成形,《英语》(新标准)系列教材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小学打基础,初中扩大面,高中重实用,它创造性地解决了教材的衔接问题,也为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的制订提供了科学的衔接点。2008年和2010年,《新标准大学英语》 《新标准幼儿英语》也先后加入到这一教材体系中,“一条龙”就此实现了在学段意义上的真正完整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后,《英语》(新标准)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方面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同时更好地体现了减负、教育公平等“新课标”精神。此外,教材还逐步配备了教师用书、录音带、多媒体产品等配套教学资源,陆续打造了这套教材的专门网站、题库系统以及配套网络教材等,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构建了立体化出版架构。   

价值,超越教材本身

13年来,《英语》(新标准)已经覆盖了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这套教材的基础教育阶段部分(小学到高中)已经被全国30%的中小学校使用,其大学阶段课本——《新标准大学英语》也已被10%的高校采用。但是,它的价值并不仅仅在教材本身。

在出版教材的基础上,外研社还立志于帮助英语教师提高英语教学和研究水平。13年来,针对《英语》(新标准)教材,外研社每年培训一线教师和教研员5万余人次,累计培训超过60万人次。

经过调查研究,外研社基础教育出版分社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将教师培训的宗旨确定为:帮助英语教师提高英语教学和研究的水平;解决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切实培养英语教师创造性地使用英语教材的能力;关注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发展。一方面,教材培训采取面授、资料、光盘、网络等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供持续性的培训服务。另一方面,在组织开展针对教师直接培训的同时,外研社还提供专家资源、学术资源、科研课题支持、赛事资源等各种丰富的资源,既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更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个人科研及教学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外研社教材培训全面启用了包括教材外方主编在内的外国专家,其中不乏国际一流教学专家。他们亲自参与和主持的培训达100多场。在外国专家的安排上,特别向地处偏远的使用区倾斜,以便于让教育欠发达地区有机会了解和学习国际化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打开教学思路和眼界,很多接受培训的区县教师表示,这是第一次有世界一流的外国专家亲自到当地培训。

对于外研社今后的发展,外研社社长蔡剑峰表示,外研社将继续整合全部可以利用的出版资源,从单一的纸媒体出版向多品种、多元化、多载体、多形式的现代化出版模式转化,构建立体化的出版格局,使外研社从单一图书的出版者转变为具备研发、出版和培训服务等多项功能的综合教育服务提供者。《英语》(新标准)也将以全方位的资源和服务手段为师生提供极具针对性的教育解决方案。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