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休息吧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教育国际化重塑英语教育模式

本文作者: 张剑
教育国际化是当前的一个热词,是中国教育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评价中国高校业绩的一个指标。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而且有低龄化的倾向。电视剧《小别离》就反映了中国新的留学热和留学低龄化的现象,家长都希望子女能够享有国际化教育,不惜用重金(30-40万/年)把子女送到国外学习。

但是,教育国际化并不仅仅是出国留学。国外国际化程度高的学校国际学生比例高,常常在30% -40% 之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国际化指的是国际化课堂,即一所大学有不同国家的学生同堂学习、相互切磋,从而形成国际化的学习环境。以这个标准来考查,中国的教育国际化并不成功。我国每年送出国学习的学生很多,给国外的学校送去了大量的学费,然而我们接受的国际学生并不多,国际学生同堂学习的情况更是少见。

教育部推动教育国际化的举措是提倡、鼓励和资助高校用英语授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国高校用英语授课的比例的确有所提高,但是国际学生来华学习的比例仍然不理想。为什么呢?这说明关键不是语言问题,而是教学质量和课程设置问题。我国学生到国外学习是因为他们认为那里的教学质量好,而国内多数学校目前还未达到这样的水平,这才是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教育部最近又提出建设“双一流”高校的设想,可能会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的教育国际化。 “双一流”高校建设指的是高校要争取在世界大学排名和专业排名中名列前茅,成为世界一流高校、世界一流专业。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那么不用提升英语授课的比例,不用去吸引国际学生,我们的教育自然就会国际化。这就是“人往高处走”的效应,国外的学生完全懂得什么叫追求优质的教育资源。

因此,教育国际化重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当中国在世界上真正崛起,成为世界的领导者,那么我们不用害怕我们的高校不国际化。那时,外国学生会像现在国内学生学习英文一样,主动学习中文,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申请进入中国高校学习。

教育国际化能倒逼高校思考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以英语专业为例,我们高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50% 的语言技能课程和50% 的文学、语言和翻译课程(以前这个比例是70% +30% )。我国英语专业有一半时间在做国外的语言培训学校所做的事情,另一半时间按照国际标准也只是触及到该学科的一点皮毛。而国外的英语专业主要是文学专业,有点像我国高校的中文系。他们的课程设置会更深入、更具研究性质。如果我们的课程设置不能实现专业化,我国英语专业就很难建设世界一流专业,很难吸引国际学生。

中国高校在三年级都会送部分学生出国短期留学,学校越好,短期留学的比例越高,北大、清华三年级本科的班级有时会全部走空。英语专业短期留学的学生都知道,国外大学的课程少、阅读量大。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为例,它要求学生在二年级修3-4门课程/学期,完成6-8课时/周,因此,学生有很多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而中国高校在二年级的课时和课程数量是这个数字的两倍、甚至三倍,学生疲于上课、无暇阅读、无暇思考。这就形成了探索式教育与灌输式教育的区别。

教育国际化还意味着师资的国际化。国外著名大学的师资是全球招聘,择优录用,以保证本学科最高水平或国际水平。它们还实行非终身教职制,教师必须通过两个为期三年的严格考核,才能获得终身教职,最终能够留下来的都是学术精英。中国的高校目前也在向这方面努力,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的师资就是全球招聘,是真正的国际化师资。但从整体上讲中国高校的师资国际化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文/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 张剑
·已订阅电子报,请登录
·未订阅电子报,请订阅
·我是VIP教师会员,请登录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