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清华学堂世文班”:助力清华人文学科建设迈向新高度

本文作者: 王晓珊
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体系、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是清华大学近年来综合改革的重要目标。清华大学提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流的人才。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也是最能体现学校传统和特色的地方。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本科教育水平的提升,是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根本。在综合改革进程中,要进一步突出本科教育在育人过程中基础性、全局性的地位。

在前不久结束的清华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教育部由国内和国际专家组成的审核评估组对清华大学本科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后表示,清华大学将本科教育列为综合改革核心内容这一改革举措具有前沿性和示范性。学校通过综合改革,以育人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本科教育的投入,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专家组高度肯定了清华大学近年来实施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学堂计划”),认为该项目为追求学术理想、勇攀科学高峰的优秀本科生提供了最优秀的本科教育。

据了解,“学堂计划”是清华大学于2009年推出的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将学校各方面办学优势转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汇聚一流师资力量,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创造良好成才环境,激励优秀学生潜心学术发展,争当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征程上的“领跑者”。学校聘请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造诣的一流学者担任学堂班首席教授,并将开启百年清华历史的清华学堂辟为学堂班专用教学场所。目前,清华学堂数学班、物理班、钱学森力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化学班、生命科学班、世文班均已开班。其中的世文班,即是由外文系与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共建,外文系主任、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院长颜海平任首席教授的清华学堂世文班(以下简称“世文学堂班”),于2017年4月正式加入“学堂计划”,为首个“学堂计划”的文科班。“以往‘学堂计划’主要面向理工科,世文学堂班的加入,是学校对人文学科建设高度重视的体现,是清华中外人文师生提升自身的全球胜任力、向着‘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愿景发奋前行的创新平台。”颜海平说。

目标:由阐释世界以叙述中国 以叙述中国而影响世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成为“学堂计划”的首个文科班并非偶然。自建班伊始,它就以明确的定位、鲜明的特色和创新的理念受到校内、外同行关注。

2014年9月,在美国一流高校执教20年,主要从事现代中西文学、欧美思想史、跨文化理论研究与教学,以上海首批“千人计划”特聘国际专家身份回国的颜海平接受清华大学邀请赴外文系上任,同时主持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以下简称“世文院”)的筹建工作。2014年12月世文院获准成立,2016年4月正式揭牌。世文院旨在通过建设跨语种、跨学科、跨文化的人文教研平台和聚焦共性的时代命题,汇聚和培养具有在国际环境中能够把握不同文明逻辑并与之谈判的人文能力,由阐释世界以叙述中国、以叙述中国而影响世界,为中国人文学术和国家战略暨国际社会文化在交汇交融中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学校决策成立世文院,为清华外文人文的发展更上一层楼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外文系与世文院共建的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于2015、2016和2017年分别招收本科生10名、12名和15名,三届世文班于2017年共同作为“世文学堂班”入驻清华学堂。

颜海平表示,“学堂计划”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培养优秀的国际化学术型人才,使之成为能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基础学科领域“领跑者”。对于理工科学生国际能力的衡量标准相对明确,例如,论文发表刊物所属的级别、科学研究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是否为国际公认等。但如何理解在中国教育环境下培养的中国文科学生在国际人文领域中具有‘领跑’能力对于人文学科是一个重要命题。“我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但学理定位其实标准又相对明晰。‘由阐释世界以叙述中国,以叙述中国而影响世界’就是它的定位。”颜海平说,“从人文学生培养的角度而言,‘由阐释世界以叙述中国’,即让学生有到位的知识能力对世界上主要民族、主要区域的语言文化进行研究和把握;‘以叙述中国而影响世界’,即这种到位的知识能力本身要求并内含着对中华语言文明、社会价值的创新传承的高度自觉。二者相辅相成。”

颜海平认为,创立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代国际化学人尝试深入认知并把握现代西方最精华的部分,回到祖国后创造性地使用所学精华以更新中华文明的命脉,以各自的专业重点相互配合,开拓了在思路上是中西融会,内涵上是双重创新的中国人文学术、人文文化的发展路径。这些奠基人、开拓者都对不同的文明体系通过极为艰苦的学习和心智拓展,获得了某种整体性的把握。清华人文、清华文科、清华文化本身,作为现代中国的重要构成部分,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以跨国界、跨文化、跨文明的创新思路和学习方式为特色、为风格。清华外文世文“由阐释世界以叙述中国,以叙述中国而影响世界”的学理定位和发展实践,是清华人文传承在更新中延伸的一个部分。

指导原则: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

颜海平介绍道,世文学堂班加入“学堂计划”为理工科学堂班“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指导原则增加了新的维度。

“厚基础”指向的是双语养成以及内含的跨文化能力。颜海平认为,中国高校英(外)文教育,作为所有专业人才的基础部分,不能滞留在一般“听说读写”职业技能训练层面,必须进入实质提升“全球沟通能力”的教学阶段。世文学堂班的学生来自具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学校及国内优秀的高中学校,入校之时已具备优异的英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对这些具有双语、多语特质和潜质的学生来说,外文不再仅仅是一种技能性工具,更是一种实践和实现跨国界的人文对话和认知会通的方式。他们在外文的学习体认中获得对母语的自觉和理解,在深化母语自觉和能力的过程中强化提升外文能力。“语言是一种媒介,通过这个媒介进入文化经纬;文化经纬是一种载体,通过这个载体进入文明脉络;文明脉络是一种通道,通过这个通道可以达到价值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讲,世文学堂班的学生对于‘厚基础’的指向,就必须具有能够与不同的文化、文明逻辑相遇、交流、交锋、交融、谈判的能力,这就是我们称之为跨文化沟通的能力。”颜海平说。

从“重实践”的角度而言,人文学科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同与自己具有不同文明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是人和人之间的深度沟通。“人文包含了一般意义上的职业和专业;同时它包含着一个人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反映了其所在的环境,凝聚着一方水土的精华,蕴含着所属文明的全部信息。”颜海平说。对世文学堂班学生而言,其实践内容包括在世文研讨课、世文学术谈、世文国际学术论坛等一系列国内、国际学术工作坊及研讨会上发言、讨论或翻译。2016年12月,清华大学发起成立了“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世文院承办了第一届“中英人文对话”峰会论坛。这是首次以中国高校(由清华提议)发起、包括牛津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十二所中英核心高校共同推动的人文学术界的国际学术协会。2017年12月,世文院和牛津大学中国中心承办了第二届峰会论坛。变革的世界局势对中国人文学界提出了参与引领和界定具有普遍性的世界人文命题的历史要求,“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的成立正是对于这一要求的回应和实践,对于深化中外人文学术交流、培养具备扎实人文基础和世界视野的高水平青年领跑者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世文学堂班学生代表两次全程参会、登台发言,其优异的双语能力、开阔的世界视野、扎实的人文基础、热忱的对话风格给嘉宾学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国际舞台上留下了清华人文自强日新的青春光华。

此外,世文学堂班的实践还包括更具体的人生实践——大三学年出国留学。“学生在国外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对自己有什么期待,老师们都会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事实上,他们在留学期间应为自己树立某种最高的追求目标。”颜海平表示。

在颜海平看来,目前我国人文学科的发展要求,类似于工业革命时期剧变中的英国,或许更有点像二战后美国的状态,但我们没有当时美国所拥有的来源于欧洲那样的几个世纪的积累。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准备和资源有限。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拥有的是现代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机遇。“求创新”即指向我们要在这样的机遇面前取得变革,就不能顺循着外部压力,而必须是主动的,因此也一定是创新的。

课程体系: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

在颜海平看来,要实现世文学堂班的培养目标,让学生获得在国际人文领域“领跑”的能力,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要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接承与更新清华“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文化传统和育人理念。

据其介绍,世文学堂班的课程体系综合了中国大学人文学科的经典课程与欧美大学英文系的经典课程。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学习“西方文学经典”“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小说阅读与批判思维”等课程,使用的教材均为中英文原典。“英文阅读”“英语听说”等基础课也都以基于古今文化的经典文本为内容,且教材也都是欧美大学使用的原版教材。

为世文学堂班授课的是一支涵盖清华文、史、哲、外相关系别以及来自密歇根大学、康奈尔大学、布朗大学等美国名校、实力雄厚的资深师资团队,他们构成了清华世文授课教授、清华—密歇根博士后研究员和世文院国际资深教授三个“创新、国际、人文”的教学群体。

其中,清华世文授课教授除颜海平本人外,还包括外文系副主任、学堂世文班项目主任(班主任)陈永国教授,中文系主任王中忱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刘石教授,哲学系主任黄裕生教授,原人文学院副院长、现教务处处长历史系教授彭刚等8位人文资深教授。以世文院与密歇根大学密歇根研究员学会于2016年4月合作建立的清华—密歇根研究员学会为机制,从2016年9月起,每年有3名通过密歇根大学两轮评选和清华大学两轮评选胜出的三年制世文博士后研究员加盟世文教学团队。

目前到岗的博士后研究员的专业领域涵盖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等。世文院聘请了18位美国一流高校的资深学者担任世文院国际资深教授,每年定期为学堂世文班学生讲授专题课。这些学者的研究领域广博,包括比较文学、认知科学、哲学及艺术史、社会性别与伦理、英汉语言学等。

颜海平特别提到,从2018年9月起,每年将有一位具有文理兼通学术背景的博士后加盟世文教学团队,推动“文理渗透”课程的建设。“‘文理渗透’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是可行的,我们需要一个案例、一个案例地进行建设。”颜海平说。

记者了解到,世文学堂班的课程具有很高的深度与广度要求。开设“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课程的王中忱表示,近代以来人文学科的一个特点是分科越来越细,所以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被划分为两个系科。世文学堂班的构想是反省这种分科过细的问题,创造一种新的人文学科,因此,从大一学年开始,他就将中国现代文学放在世界文学的大格局中指导学生学习。世文学堂班班主任陈永国告诉记者,世文学堂班学生要将古今中外经典的研读尤其是中西古今经典的研读作为学习基础,批判性思维和学术写作方面的训练尤甚。“他们在入校时就已充分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并对学业的难度从一定程度上做好了心理准备。”陈永国说。

颜海平尤为重视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设置,在她看来,这两年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和心智状态成型的关键期。教师既要让学生获得认知地图和心智成长的环境,又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其找到学习的最佳点。“当然,让学生独立做决定不意味着老师对他们没有到位的指导、没有深入的关心。”以颜海平教授的经典阅读课程为例,她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坚持做读书日记,记录他们认为重要以及个人感兴趣的内容;进而做读书笔记,聚焦他们意识到的系列问题;乃至形成资料长编,涵盖他们探索思考中的专业母题。在布置论文时,颜海平根据学生们从日记到笔记到长编的文、史、哲三类文本内容中选出数十个段落摘录,组合成论文选题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据此选定自己的论文命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从最初漫无目标地阅读,发展到将个人阅读体验和研究兴趣结合,聚焦、凝练,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雏形和探索方法。“经过一至两年的学习,他们从还没有知识经验,到后来不仅拥有知识经验,而且获得对知识的思考路径和正宗的双语表达。学生一开口就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国际化的人文能力。”颜海平说。

传承百年人文历史 开辟全新人文格局

作为世文学堂班首席教授,颜海平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在她看来,面向新百年的清华大学作出这一重要决定,既传承着自身悠久的人文传统,也承载着中国现代进程的需要和期待。

众所周知,曾经的清华大学是中国人文思想的发祥地之一。1925年,清华学校开办国学研究院,中西合璧、名师荟萃,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全面更新的“四大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为清华奠定了人文传统的深厚基础。1926年建系的外文系培养出了钱钟书、曹禺、杨绛、季羡林、李赋宁、王佐良等一批学界大师,他们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历史性贡献。抗战期间,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大将三校各有特色的人文传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加以融合,表现了中国大学在国难当头时卓越而深沉的爱国情怀。

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使清华的人文学科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清华也一度被深深打上了“工科院校”的烙印。1983年,清华大学以《关于清华大学建设文科的全面报告》的形式向教育部党组做了正式汇报,并将自己定位为“以工科为主,理、文、管理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清华文科加速回归。然而,院系调整后,清华的人文系科都被并入其他高校,恢复文科的难度可想而知,但这并没有阻碍文科复建开拓者们的决心与热忱。

颜海平记得,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自己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起,清华大学历届校领导和前辈学者如何关怀自己在国际环境中的深造和发展,如何讲述清华文科恢复的意义、邀请自己参与学校的文科复建工作。当颜海平受邀回国参观关闭着的图书馆老馆、亲眼看到高校院系调整期间时任校长蒋南翔竭力留下的30余万册古籍善本和甲骨文、青铜器等珍贵文物时,内心感慨无比: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战火纷飞,但清华图书馆收藏的重要图书、刊物、文物等均表明清华人文学科建设的水准。这些都成为后来清华恢复人文社科专业的基础。作为一名深谙清华人文传统的海外学者,颜海平坚信,恢复和发展人文学科对清华大学而言是师生们的共同意愿,是中华民族复兴所给予的历史使命。

于是,她认真地回馈了清华的邀请,并从上世纪90年代起作为特邀客座教授多次到清华讲学。2014年9月正式担任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后,在主建、主持世文院工作的同时,她带领外文系完成了结构性转型——将原来以国别语种为单位的教研组改建为8个以学科发展方向为抓手的学科群,并开始考虑和筹建通过深入探索英语通识课程教学以传承清华“中西融汇、文理渗透”传统学理的清华大学语言教育中心。她认为,对“四大导师”之一、语言学家赵元任工作的历史内容及其经验,现在需要全新的理解。当今中国需要(口)说(心)读(通)识三位一体的语言教学原则与路径,我们要建设“赵元任式英语教学体系”(英/外文人文语言教育),让学生在有限时间里获得非母语“有文化的正宗表达”之基础暨继续自学的能力。

薪火传承,筚路蓝缕。百年清华,人文日新。近年来,清华大学将发展人文学科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一种战略决策,将培养一流人文学者作为一种办学理念突出出来。2016年,校长邱勇提出了“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目标,向人们昭示着清华大力发展文科的决心。

“中国正在全方位地进入国际生活的所有核心地带。在可预见的10年至20年里,这一过程的继续将真正移动过去五个世纪的基本世界格局和文化秩序,其权重接近二战后英国暨欧洲移位和美国飙升的全球性结构变化,有国际能力的中国人才正在成为国内及全球各界和机构急需人才。”颜海平说,“如果说理工是强国之路,文化就是立国之本。 自诞生起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的清华大学的人文学科,确实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2014年9月赴清华大学外文系上任推动外文学科建制改革,2016年4月主持成立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并担任院长,2016年12月倡议发起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到2017年4月受聘为清华学堂世文班首席教授,颜海平将自己在近30年跨国岁月中对人文学科的理解和对人文清华的信念融入了每天具体而踏实的工作中,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们选择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即将最简单的生活和最高远的追求,作为彼此的抵达。”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