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英语倡导“讲好中国故事” 英语教育肩负文化传承之责
本文作者: 田文
2018年高考在炙热的六月顺利落幕。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恢复高考40年,“00后”一跃成为975万考生中的主力军。作为高考科目的焦点,高考英语依然备受关注。 据专家介绍,2018年高考英语试题取材广泛、体裁多样、时代性强,各套试卷的选材均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全面考查学生能力,充分体现了高考坚持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而用地道英语讲中国故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今年英语试卷的突出特点。高考英语北京卷作文更是以“茶文化”为题,倡导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民族自信。 增强中华文化浸润及“四个自信” 英语不仅只是一种语言媒介,更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据介绍,今年高考英语全国I卷写作部分第二节设置了外国朋友将到中国家庭做客的情境,要求考生写一封邮件告知在中国家庭做客的基本习俗;全国III卷阅读理解部分的一篇文章报道了中国建筑设计师在其作品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获得国际奖项,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消息。 这些语篇的选择和题目设置在自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介绍了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引导学生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 高考英语北京卷更是在全卷设计聚焦中国古今成就,强调传统技艺的接续与传承。记者发现,该卷单项选择涵盖多重文化符号:中秋节赏明月,品月饼,体现了我国“月圆家和”的家庭观念;重溯古丝绸之路,品味大国的厚重积淀;书面表达第二节以中国学生带领国际友人体验中国茶文化为背景,不仅展示了中国悠久的茶道技艺,更倡导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民族自信。 不难看出,今年高考英语试题设计引导考生运用准确、地道的英语对中国的古今文明成就进行表达,在培育具有“四个自信”人才的同时,鼓励考生站在国际舞台自信地抒发家国情怀,讲述中国故事。 中小学英语课堂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近年来,学界多次呼吁,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的教学,应成为我国教育各阶段英语教学共同担负的重要任务。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很多中小学均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的英语教学中。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根据学科特点,将原有国家课程中的各个学科分类整合,形成四大门类,即“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在语言与阅读上,学校整合语文与英语,强调语言类学科要以阅读带动言语的习得,突出汉母语与英语的双语阅读。清华附小还在去年开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学生们利用假期共完成课题研究报告23份,包括《苏轼的朋友圈》《苏轼vs李白》等。 北京九中的英语课历来重视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文明的融会贯通。如“四大发明”一课,老师在介绍“古代四大发明”的基础上,补充了“新四大发明”,不仅为学生准备了相关的视听说材料,还特别设计了听说课。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则会选择一些涉及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等传统文化内容的新闻报道让学生去阅读。 据一些一线老师介绍,中小学英语课堂中,老师通常以中国传统节日为突破口,采用交际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活动教学法,教学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名称、传说故事、民俗活动、传统美食和诗歌等英文表达,让学生从启蒙体验到兴趣激发最终得到情感认同。 对此,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建议,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行为方式考虑进去,而这些必须和他们熟悉的文化环境以及他们关心的事情建立起联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教授也曾多次提出:新时代外语教育应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于外语教育的国家最新标准,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高等学校的相关专业,都强调外语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人文素养及沟通能力,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坚守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梅德明说。 高校英语专业推行人文化改革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英语专业学生要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弘扬和对外推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加强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增强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破解跨文化交流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改变中国文化失语的状况,《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和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中,都强调了在高校语言教学中要适当融入中国文化教学的内容。近几年,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英语专业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专业教学相结合。 上海外国语大学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培养“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的背景下,该校英语学院近年来坚持人文化改革,对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大力改革,推进英语专业人文化教育,提倡“语言技能训练人文化,人文课程技能化”。 在课程设置上突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专业性、人文性和国际化品格,改革原有的英语精读与泛读课,代之以人文阅读课程。以专业知识课程为例,英语学院以英文开设中国文化系列课程,其中包括“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经典导读”、“中外文化比较”等。此外,学院组织举办了多场“中国文化”英文系列讲座,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政治智慧、传统艺术等内容。该院院长查明建表示,人文类课程教学要越出知识传授的藩篱,与人文视野拓展和人文精神、思辨能力等诸种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把基本的事实内容作为思考的基础和出发点,着力启发学生从事实、现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据了解,北京外国语大学近年来注重创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书香气质、文化底蕴,所有师生都必须通过经典阅读“读懂中国”。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北外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导读为引领,开设《中国思想经典导读》《中国戏曲文化经典》《中国古典著作选读》等公共通选课程,还积极建立校级、院系的读书组织,确立研习导师,营造读书氛围。 业内专家表示,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全球多元文化交融,任何两种文化的有效交流都应该是双向交流,中国传统文化却处于隐性状态。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不是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强化素质教育,增强民族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突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和平等的文化交流。因此,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势在必行。 TESOL中国大会专家评传统文化传承 查明建院长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即人文性,其显在标志就是看其课程体系是否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知识内涵要求。人文类课程是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可使学生接触到更富感染力、更有文化内涵的高级语言、提升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又可扩大学生的人文视野,完善旧有知识结构。此外,人文课程还担负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批判思维能力、学术能力、思想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任务。在确定教什么后,如何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修养并进而提升思想能力成为关键。 龚亚夫理事长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 如果从全人发展的视角审视英语教育,我们需要超越语言运用目标与跨文化交际范畴,首先思考如下问题: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学生需要具备哪些良好品格和道德观念,具备何种关键能力。以这些问题为基础,设计英语课程、选择教学内容,实现语言能力、社会文化与认知思维三个目标的整合。英语教育者需要超越语言的范畴,学习品格教育、发展心理学以及21世纪技能等多方面的知识。 梅德明教授 上海外国语大学 在外语教育中融入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和发展,这是时代赋予外语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一个民族的语言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学习和运用不同的语言,不仅可以满足交际需要,还能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理解人类的多元思维模式,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对国家来说,有利于国家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的需要。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